社論 令人感動的淳厚民風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清明時節,全台灣各地的山頭,只要有墓地的地方,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車陣,只為了一年一度的掃墓。許多家族即使已經分家分居多年,但還是會相約一起到祖墳去聚會。家族人聚在一起,共同為祖墳清除雜草,擦拭墓碑,為追念祖先而盡一分心力,那是多美好的事。

這是華人社會很獨特的風景。歐美國家並無此種習俗,唯獨中華文化傳承下來這獨特的清明節,彷彿這一天,不為別的而來,就是為了向祖先致敬,謝謝祖先的傳承,謝謝祖先為生存而打拚,才有我們這些後代的繁衍;也告訴祖先,每個家族的後代過得如何,請祖先放心,請祖先保佑,為後世子孫祈福。

在清明時節,人們也會注視先祖的墳墓上,都刻著祖籍的所在。即使是清朝的移民,過了好幾代人了,卻依舊刻上祖籍「福建平和」、「廣東梅縣」等。它彷彿是一種叮嚀,要後代子孫謹記祖先所從來之地,要人們不忘根源。即使是一九四九年來台的一代人,他們的埋骨之所在台灣,卻也不忘祖居之地,刻上祖籍原鄉。

這淳厚的風俗,讓人想到《論語.學而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的意思是,對長輩的逝者,要謹慎而充滿敬意的送終,對於逝去的祖先,要心懷感念,追懷祖先的遺澤,如此民風民俗就會歸於淳厚。有著淳厚的民風,社會才會安定。

這讓人想到現今世界的戰亂與生命的處境。讓我們設想一個烏克蘭的孩子,在戰爭來臨時一無所知,跟隨母親流亡,到歐洲任何一個國家,語言不通,生活無著,只能依著本能,尋求最低的生存。一個孩子,流亡到遠方,什麼是可以倚靠的呢?如果他死去了,在道途上,誰會記得他?除了家鄉的記憶,除了家鄉還有父祖先人的惦念、懷思,這世界還有什麼可以依恃,在這樣的情境裡,人是多麼孤獨無助。家鄉與父祖的記憶,就不只是祖國、家邦,而是一種情感所繫的深情。那是人藉以證明自我存在的意義。

透過對父祖先人的追念,人們知道,自己在這世界上的生存,不是無根的。因為有根有源,人們知道一個人在世界上並不孤單。他上有淵源,下有傳承。一個人因此有了多一點奮鬥的力量,有了更長遠的目標。這種亂世的孤獨與無助,為了傳承而奮鬥的心境,曾打過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兩岸分斷七十幾年的人們,豈會不了解?

因此,當馬英九回到湖南家鄉祭祖,他所見證的不僅是家族的傳承與祖訓如何在台灣發揚光大,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對歷史與家族的責任,是一輩子的,也是家族的共同承擔。一個人如果做了壞事,也會連帶讓祖上共同蒙羞。若一個人能行善助人,也不只是為祖上,更是為子孫積累福德。

這些看起來如此古老的格言,放在現代,有的人會覺得已經有點過時了,但因為俄烏戰爭,使得這世界充滿戰火的危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流離失所的生命個體,傳承與追遠,就有非常現代性的意義。那是人即使面臨再大困難時,仍不會感到孤單的生命源頭與力量。

清明時節,在熙熙攘攘的人潮車陣中,感受到台灣人慎終追遠的淳厚民風,感受到人情的敬重與溫暖,更加讓人深深感動。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