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

THE MERIT TIMES
整理/黃朵而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整理/黃朵而

1.

射擊國手吳佳穎原本想從事軍人、警察分擔家計,因身高受限轉而練習射擊,逐漸愛上這個與自我競爭的運動;她分享,每發射擊都是累積成績的關鍵,必須保持冷靜,才有辦法超越自己,快速的情緒調節、與內在對話非常重要。吳佳穎從中體悟到:

「比起在世俗框架下活得壓力大,倒不如讓自己處於內在平靜的狀態,面對紛紛擾擾的聲音,不必全盤接受。」

2.

陳敏慧在台灣萊雅擔任10年的總裁,讓公司美妝產品成長率,比市場平均多2倍;2021年,57歲的她從職場退休,開始自己「第3人生」計畫,例如:擔任台灣女董事學院院長、跟家人去爬山、旅行探索世界等。陳敏慧表示:

「人生自有安排,只要順應著走,自然會有所出路。」

3.

2016年,旅美設計師歐世勛創立「Duolog Design好說設計」,以循環經濟為基礎創作,讓產品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Hibāng友漁循環眼鏡」除了用廢棄漁網製眼鏡架,眼鏡盒也以能夠回收的材料製成,希望更多人了解循環設計的可行性。歐世勛認為:

「唯有能夠跨領域思考,才可能做出一個新的、與以往不同的東西。」

4.

日本藝人RIKACO13歲時,以模特兒身分出道;今年56歲的她,雖然有2個兒子,但她已規畫好獨立生活的準備:預存一筆住養老院的錢、事先寫好遺書、嘗試過減物生活等,希望自己離開的時候,不造成任何人的負擔,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熟齡典範。RIKACO說:

「不要懼怕談論死亡,為人生終點做準備,隨時開始都不嫌早。」

5.

王淑貞在世界展望會成功中心服務21年,她以耐心、愛心陪伴兒少,對她來說,社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聯繫人與人之間互助、互信的關係;她只要看見個案微小的進步與轉變,便深受鼓舞和安慰,成為她走下去的動力。王淑貞分享:

「陪伴兒少成長就像埋在土裡的一顆種子,需要時間和耐心等待,種子會慢慢發芽長大。」

6.

美國數學家威廉斯(Lauren Kiyomi Williams)原本喜愛文學,直到16歲她接觸到「組合數學」,才發現數學的魅力,並投身研究冷門的「格拉斯曼流形」(Grassmannian);2016年她獲得哈佛大學的邀約,為該校數學系第2位獲得終身職的女教授。威廉斯表示:

「凡事都有先例,何不讓自己成為那個先例呢?」

7.

位於烏干達首都坎帕拉(Kampala)的維多利亞湖時常充斥許多塑膠垃圾,為了保護環境,當地民眾卡提巴(James Kateeba)2017年開始蒐集塑膠垃圾,並將這些廢棄物打造成湖上餐廳──「漂浮島」,藉此呼籲民眾妥善回收垃圾,卡提巴表示:

「我相信我的經驗能鼓勵別人設計其他東西,一起減緩塑膠汙染。」

8.

街道上的人孔蓋、三角錐、牆上的水管等不起眼的街景,在紐約街頭藝術家鮑勃(Tom Bob)的眼中,卻蘊含無窮的變化潛力,只要他經過的地方,總會留下可愛又逼真的創作,例如:用人孔蓋煎荷包蛋、生鏽門畫成灰貓等;喜悅是鮑勃的創作焦點,他說:

「我的目標是將街頭物品變成有趣、異想天開的角色,創造快樂和驚奇的情感。」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