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62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40觀看次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之佛陀行化浮雕。圖/周云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之佛陀行化故事圖。圖/周云
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3
文/星雲大師
佛陀對政治的理念

【問】大師談到,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經常周旋在國王大臣之間,為他們開示為政之道。能否請大師進一步說明,當初佛陀對政治有什麼樣的理念與教化?

【答】談到佛陀的政治理念與教化,令人感慨的是,翻開人類的歷史,從古至今,世界各國的政治少有清明的時候,大都處在變亂動盪之中,原因是各階級、各國家、各民族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對內自相殘殺,爭取領導;對外侵占掠奪,謀取擴張,在在處處顯露人性自私貪婪的弱點!
佛教是個崇尚和平的宗教,佛教沒有階級和種族的歧視與鬥爭,佛陀當初打破四姓階級制度,明白揭示民族的平等觀,即是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應一律平等視之。因此一如佛教的傳說,如果悉達多太子當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自由民主的政治,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
佛陀出身王族,對國家政治有透澈的了解,在《般泥洹經》裡,他說:「天下多道,王道為大,佛道如是,最為其上。」佛陀的政治理想和宗教理想,是彼此圓融互利的,他認為唯有依循正法,政治才能達到理想的境地。換句話說,一個理想的政府,必須在國家、法律的秩序上,加上宗教、道德的規範,才能發揮仁王政治的理想。
佛陀對仁王政治的教化,普見於佛教的諸多經典中,例如: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裡,佛陀開示:民心不安,是國家之危,所以領導者應常掛念百姓,如心繫自己的幼子一般。在《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中,佛陀告訴身為國王者:對於國內所有眾生、僮僕、大臣,都應以「四攝法」來看顧攝受。在《長阿含經》裡,佛陀說:「君臣和順,上下相敬……若能爾者……其國久安。」在《佛說孛經抄》裡,佛陀指出:「為君當明,探古達今,動靜知時,剛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經》中,佛陀提出為王之道當行五事:一、統理萬民,須公正公平,不能有冤屈之事;二、儲備人才,要用心並給予教育;三、勤政愛民,廣修福德;四、不聽信讒言,而能察納正直的諫言;五、潔身自愛,不貪圖享樂。在《金光明最勝王經》裡,佛陀則說:「於親及非親,平等觀一切,若為正法王,國內無偏黨,法王有名稱,普聞三界中。」
佛陀綜觀當時社會的狀況,認為一國的興衰與君主的道德有關:「君主賢能德政,則國運必昌,人民幸福;君主失德,則國運必墮,人民痛苦。」因此,佛陀為帝王訂下應守的德目,如:清廉寬容,能接受群臣的諫言;肯布施,能與人民共甘苦;租稅必依法徵收;勤政愛民,謹持威嚴;審判必依法律,無私曲於其間;與群臣和睦,不與彼等競爭等。
除了國家最高領導者應具備慈悲、能力、公正、守法等條件以外,在《增壹阿含‧結禁品》裡,佛陀也舉出執行政令的官員必須具有:不貪汙、不暴怒、不諉過、不怪僻、不慳吝、不犯法、不磨人、不重稅、不嗜酒、不好色、不自私等內涵品德,才能行法不悖,利益眾生。
此外,《中阿含‧雨勢經》中也記載了佛陀對政治的看法。有一次,阿闍世王要發兵攻打跋祇國,特地派遣雨勢大臣向佛陀請教戰略。佛陀知道雨勢大臣的來意,故意對站在身後的阿難開示跋祇國所以富強的治國七法:一、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四、孝事父母,順敬師長。五、恭於宗廟,致敬鬼神。六、閨門真正,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門,敬持戒者。
佛陀主張以議會制度,推行民主法治來決定全民的利益,一如今日立法院、監察院等也經常召開會議,只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有灼灼先見之明了,所以英國政治名著《印度的遺產》一書中提到:「現代民主國家的會議制度,便是從佛教的思想中繼承來的。」
其實,一個良好的政府不必然是全能的,但是必須導民以正。從以上諸多佛教經典中,可知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轉輪聖王的仁王之治。
他認為一個國家不可擴張武力去侵略他國,但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自由、平等、安全、幸福,必要的施政是可行的。
佛陀對於政府治國之道的精闢看法與理念,當今政治人物如果都能謹記在心,並且依之而行,應用於治國濟民,那真是國家之幸,人民之福了。

【問】既然佛教徒關心政治已有佛陀身先表率,那麼歷代以來的高僧大德對政治的看法又是如何呢?他們是否也曾立下什麼樣的典範?

【答】前面提到,佛教的弘揚要靠帝王的護持,才能普遍推廣;相對的,佛教則能影響帝王施政理念,輔助帝王修身、治國、平天下,所以佛教與政治的關係一直是密不可分。在中國,不但歷朝設有僧正、僧統、僧錄司等僧官制度,更有禮請僧人為國師而輔佐施政者,譬如禪宗的南陽慧忠禪師,唐肅宗、代宗都曾封立他為國師。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唐高宗曾隨他求受五戒,武則天請他至宮中宣講華嚴要義,法藏為了讓武則天明了「體相用一如」的道理,就近取譬宮門一對金獅,成就《華嚴金獅子章》的偉大著作,使華嚴宗在唐朝大放異彩。而四祖清涼澄觀更是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崇敬,被尊為七帝國師。
唐朝的悟達國師深受唐文宗敬仰,宣宗即位後,更頒賜紫袈裟,並且敕封為三教首座,他曾襄助宣宗復興佛教,功績炳然。隋唐時的玄琬法師受朝廷禮請為太子太傅,以「行慈、減殺、順名、奉道」四事,教導東宮太子未來掌政愛民之方。其他如寶誌禪師為梁武帝的國師、玉琳國師為清順治皇帝的師父、天台智者大師受到隋唐兩代帝王的尊敬等。
以上這些大師都是抱持方外之士的超然胸懷,以佛法智慧,為國家的安樂、人民的幸福貢獻寶貴箴言。
此外,歷代對國家政治深具影響力的僧侶,諸如西晉末的佛圖澄,他度化殘暴殺人的石虎、石勒,解救生靈無數,二石尊之為師,時常請教社稷大事。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大師,是姚秦苻堅以十萬大軍征討襄陽時希望求得之人。
當時有位博學廣聞的習鑿齒,以文名著稱,其辯才早已名滿天下。在道安抵達襄陽之前,習鑿齒已久聞道安之名,特意修書通好並前往拜訪,他自我介紹:「四海習鑿齒。」意思是四海之內多聞我名,道安應聲回答:「彌天釋道安。」即普天之下,相信佛法、有道就能平安。兩人機鋒相對,可謂禪意盎然。
道安大師後來勸諫苻堅休戰,讓眾生免於塗炭。再如唐朝玄奘大師,他在主持譯經大業的同時,並經常隨駕高宗左右,接受諮詢國事。玄奘大師圓寂的時候,唐高宗罷朝三日,悲慟地對大臣說:「朕失去了一件國寶!」玄奘大師受到朝野仰崇之深可見一斑。
皇帝是政治上的國王,影響於一時;出家人是真理上的法王,影響於萬世。隋文帝曾經讚歎靈藏律師:「朕是世俗凡人的天子,律師你是求道學法者的天子;律師能以佛法度人為善,而朕只能以法令禁人為惡。」南宋高宗曾禮請法道禪師入朝共謀國事,貢獻計策,穩定軍機;曾經一度為禪僧的劉秉忠,元帝入主中原後,特別徵召他出仕為相,劉秉忠為了保全漢人的生命財產,免受無辜的殺戮,乃挺身而出,立朝儀,訂制度,推行漢化,延續了漢民族的生存;元代至溫禪師,由於贊助王化有功,世祖敕封他為佛國普安大禪師。
歷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是愛國之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他們以佛教的高超教理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為社會提供心理建設、精神武裝,給予社會大眾苦難時的安慰,失望時的鼓勵。只是長久以來許多人對於僧侶關懷政治總是抱持不正確的觀念,認為出家人不可以問政,不能關心政治,其實政治既是眾人之事,佛教徒關懷社會,豈能不關心政治?因此即使佛陀也曾說過自己是「眾中之數」,乃至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其中即有國王、宰官、大將軍身,以其政治身分,為眾生創造富足安樂、無有怖畏的人間淨土。所以佛教徒參與政治,本著愛國愛家及關懷一切眾生的悲心,懷抱淑世濟人的聖賢之心,從事政治的事業,又有何不可呢?
是故針對常有人問:佛教徒可以從事政治嗎?答案是「可以」!因為從佛陀為國王們講說轉輪聖王的理想政治,以及歷代國師們以佛法的智慧輔佐帝王治理國家,在在都證明佛教徒可以參政,但不必直接干治的中道思想。佛教徒如果能本著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從事政治的事業,更能擴大心胸,為眾謀利,這是不容置疑的。(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