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為家 燈塔人擁抱孤獨

THE MERIT TIMES
本報綜合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8觀看次
黃清榮在海關服務47年,駐守超過20座燈塔。圖/取自「以光為家」網站
燈塔內平時由技工維護燈器。圖/交通部航港局提供
林聰賜(右)跟著父親的腳步,以燈塔人作為一生志業。
陳議星在綠島燈塔出生,繼承前兩代志業,奉獻燈塔40年。 圖/取自「以光為家」網站
【本報綜合報導】隨著電子科技發展,燈塔助航功能逐漸式微,近年不少燈塔陸續轉型為觀光活化,交通部航港局預計2027年前要達到15座無人燈塔目標,未來有一天,說不定「燈塔人」將消失。

為了讓民眾能夠了解燈塔人的故事,航港局去年推出「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影音展,今年更推出專書,以10組燈塔人及眷屬口述歷史訪談為基礎,呈現燈塔人堅定守護燈塔、照亮航海人回家路的心路歷程;例如,即將屆齡退休的綠島燈塔管理員陳議星,奉獻燈塔40年,親曝燈塔人該如何擁有「擁抱孤獨的勇氣」。

諸從光 把台灣當故鄉

陳議星在燈塔出生、長大,祖父陳交日治時期就參與燈塔建造,父親陳元居除了參與興建,也是台灣光復後,首批駐守綠島的燈塔人;陳議星繼承前2代志業,1983年考上海關燈塔管理員,曾在基隆、鼻頭角、富貴角、綠島、蘭嶼、蘇澳、彭佳嶼等7座燈塔工作,談到退休後想做什麼?他笑說,一輩子奉獻給燈塔,連休假及空閒時間都致力於綠島文化生態文史調查、記錄燈塔影像,目前還沒想到未來計畫,只想把握與燈塔相處的最後時光。

陳議星表示,「能在燈塔持久不變地駐守,唯有保持一顆平靜、且能順應萬事的心,包含將燈塔視為第2個家的決心。」他擔任燈塔人多年,錯過2個孩子出生、許多婚喪喜慶等重要時刻,犧牲與家人相處時間,雖懷抱遺憾,卻始終不悔。

諸從光人生將近一半都奉獻給燈塔,年逾百歲的他,是全台目前還在世的燈塔人中,年紀最長的;諸從光1922年出生於中國大陸上海,1948年26歲的他,被派到台灣,原本以為只是暫時來作客,卻因兩岸政治情勢,斷絕回鄉之路,「一直留在台灣,台灣就變故鄉了。」

諸從光分享,燈塔肩負發光、引航的責任,但當時沒有電,須燒煤油燈,維護環境、修繕燈器等,也要自己看著辦,24小時都有工作,每個人都要輪班,確保燈光不會熄滅;燈塔的日常休閒娛樂也很簡單,他表示,最主要的就是與同事閒話家常,因為物資較為貧乏,大家也練就一身技能,縫衣服、理髮、種菜、煮菜樣樣都會。 

燈塔王 把同事當家人

「因為你愛燈塔,才能在燈塔裡面做事。」黃清榮在海關服務47年,駐守超過20座燈塔,被稱為「燈塔王」,許多燈塔主任都曾在他身邊實習過,他把生活都獻給了工作,同事就像家人一樣。

1928年出生的黃清榮,原本是在廈門海關服務,但國共內戰時,他被困在南澎島,受困40多天、營養不濟的情況下,才被救回台灣,之後繼續在燈塔服務,燈塔就是黃清榮在台灣的家;他對燈塔的用心跟熱忱,以及對後輩的關心、教導,也讓所有燈塔人,把燈塔當作家。

個性單純的林萬利,因緣際會下選擇一份相對單純的工作──燈塔人,他的兒子林聰賜性格豪爽,在父親的建議下考進燈塔工作,沒想到個性天壤之別的父子,卻都摯愛當燈塔守護者;當初大多數人都不看好林聰賜能撐下去,沒想到這分在別人眼中苦悶又孤獨的工作,對他來說,卻是開闊、自由的生活,「我就像一隻野鳥,去到那個燈塔,都是家。」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