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幾度夕陽紅

THE MERIT TIMES
文/陳牧雨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記得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裡有一首歌〈Sunrise, Sunset〉,歌詞的內容大意是:日復一日,太陽升起,太陽西落,時光就這樣流逝。小孩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長大,我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老去。

日出,讓人充滿希望;日落則令人無限傷感。

詩人李商隱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由於寫出了許多人面對斜陽時心中的感慨,而成了家喻戶曉且被傳唱了千年的名句。

尤其太陽西下時,光芒反射在大氣層形成又紅又大的日影,映紅了滿天雲彩;然後看著漁船滿載晚霞回航,水面金光如魚鱗般耀爍,整個畫面安靜而美好。只可惜,這一切都將將被黑夜所吞蝕,這情境如何不讓人感慨萬千而戀戀不捨?

也因為如此,黃昏落日,幾千年來總是成為詩人反覆歌詠的對象。

自小在台灣西部長大,看著夕陽自海平面落下已成習慣。記得大學畢業時,系裡幫我們辦了巡迴畫展,第三站來到台南。由於「安平晚渡」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被納入台灣八景之一,因此有人提議到安平看日落。

當時交通不如現在便捷,到達安平港前,得越過一大片沼澤區。我們提著鞋子赤腳前進,爛泥裡有許多破碎的蚵殼,把我們的腳割得血肉模糊,又被高鹹度的海水滲入,疼痛無比。我們就這樣忍著,一步一步地走到安平漁港。

當天的風浪頗大,漁船在驚濤駭浪中上下起伏。有時看著漁船有如被海濤吞沒,一下子又從浪裡竄出,氣勢頗為驚人;滾動的浪花,被夕陽映照出橘紅浪彩,光線因海濤的湧動而顯現出千變萬化,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種很難形容的視覺震撼,至今難忘。果然,安平晚渡誠非浪得虛名。

中國大陸因地理關係,太陽總自海面升起,再從遼闊的平原或高聳的群峰沒入。這點與台灣西部的落日有著極大的差異。

宋代詩人李覯〈鄉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說的是一個離鄉背井的遊子,望著夕陽自遙遠的山巔落下,但因為群山的阻隔,家鄉就如落日一般,遙遠而不可望及。

馬致遠有一闋膾炙人口的元曲名作〈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全曲二十八個字,平鋪直述,卻十分到位地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景象:旅人在秋郊夕照下,騎著一匹瘦馬踽踽獨行,淒苦而動人。

若在黃昏時,天又下著細雨,則更令人淒苦愁絕。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然而宋代戴復古的〈江村晚眺〉,卻把江村日落的景象,描述成一片寧靜且祥和的樣子:「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斜。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或許當詩人看透、了悟了塵世,甚至連黃昏的情境,都會轉變為通達而寬適。

我們且讀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曾彙編《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這闋〈臨江仙〉被他作為詞話第三段〈說秦漢〉的開篇。後來,也成為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近代台灣作家瓊瑤亦曾以「幾度夕陽紅」作為小說的篇名。後來又被改編為電影,譜成電影主題曲,流行於華人世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