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53】海天遊踪2-86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43觀看次
參訪香港佛教文化藝術協會。 圖/佛光山提供
訪問團在太虛大師舍利塔前禮拜。圖/佛光山提供
文/星雲大師

瞻仰兩大師舍利塔

從竹林禪院出來不遠,去參拜太虛大師舍利塔,同時向這一代革新佛教的大師獻上鮮花、頂禮、圍繞、以表敬思。太虛大師在世時,我榮幸地聽過他的演講,他為佛教的苦心,是我最為敬仰的佛教大師。想到當初他為提倡佛教革新時,多少人極力反對他,甚至有人要謀害他。他拿粉筆寫黑板講經,有人說他是邪說異端;他到歐美弘法,有人說他是政治和尚;他提倡創辦佛學院,造就僧才,有人說他是想造反;他拿皮包乘汽車出外弘法,有人說他是妖僧;可是,當搶寺奪產的風潮起時,大家卻來請他維護了。這麼一位先知先覺的大師,今天當我瞻仰他的舍利塔之際,心中油然生起仰慕的思潮,如果大師現在仍留在娑婆世界,也許和尚不要當兵;也許興建佛寺不受省政府單行法令限制;也許日產寺廟早發還給佛教,不會為機關霸占;也許有真正的佛學院在造就僧才;也許中國的佛教又換了另一個樣子了吧!

在年輕這一代的佛子們,如果為景仰而崇拜大師,那是太消極了!唯有實地去效法大師的精神,負起新生佛教的使命,才算真正太虛大師的接力人了!

離開太虛大師舍利塔,我們又到附近印光大師塔前頂禮瞻仰。

這一位淨土第十三代宗師的舍利塔,在一棟屋宇內。屋裡香花撲鼻,莊嚴肅默;我們上香、獻花,頂禮後繞塔三匝,然後默然離去。

印光大師一生影響佛教,也是至深且巨的,他弘揚佛法是從做人治家說起,到他的老實念佛,至今仍有他的忠實信徒在發揚他的精神。這是一位中興淨土宗的大師,經他度化的人,不知千千萬萬,他的功業和太虛大師可說各有千秋。

遍禮諸山

瞻禮兩大師舍利塔之後,便拜訪東林念佛堂。

東林念佛堂,由現居檳城佛學院的慧僧法師住持,他不在這裡,則由濟濤法師代理堂務,同時目前主持香港佛經流通處的智開法師,也住在這裡。這裡有一部《龍藏》,要算做無價之寶了。

東林念佛堂,大半是住著我國北方僧寶,我們到這裡,又受到一番供養,那許多精美的餃子,吃得人不願丟下筷子,可是時間不許可,只得依依的前去南天竺寺拜訪茂蕊法師。

不過,應該一提的,是這裡的智開法師,以前我們雖未見過面,但已通信多年,他是這裡的一位有抱負有熱心而又老成持重的僧寶,香港佛經流通處在他主持下,相信必定有宏大的發展。

我們一行到南天竺寺,受到茂蕊法師接待,茂蕊法師是一位熱心提掖青年的老人,他也是香港佛教青年會的導師,文珠法師便曾受過他的支持!

離開南天竺寺,又到弘法精舍倓虛長老的靈前獻花。

倓老生前常住這裡,本來,我們訪問團在出國前,第一程是訪問香港,那時倓老世緣未盡,我們到香港,自必要拜見到他,誰知竟因出境簽證問題而改道直飛泰京曼谷,等到我們以第一程,改為最後一程訪問時,倓老已於不多日前塵緣已盡,上歸兜率,這真是我們的福薄了。

現在的弘法精舍,則由倓老法嗣寶燈、樂度二位法師住持。

我們在倓老遺像前頂禮後,便驅車去東普陀參訪。

東普陀是茂峰法師住持,但是我們去時,適巧茂峰法師法體違和,在樓上靜養。我們便直到樓上,慰問病中的茂峰法師。

這位廣東籍的老人,可以說是大陸逃港僧侶的救星,當三十九、四十年間,大陸淪陷後的出家人,紛紛逃港,但是港地窄狹,食無糧,居無屋,便在茂峰法師慈悲之下,全安住在這裡。那時東普陀人滿為患,晚間便急造木棚,內內外外住滿了人。茂峰法師一生慈悲,深得旅港同道們的敬愛。

茂峰法師住持的東普陀,規模很大,平時按照叢林制度、過堂、掛單、集眾,儼然是大陸叢林的宗風。

我們從東普陀出來,已是中午十二時,我們便應鹿野苑明常長老的午齋。

佛教文化藝術協會

下午二時,我們離開荃灣,去沙田訪問,路過「盜風山」、「望夫山」,至般若精舍及般若精舍附設的養老院訪問。

這裡的主人是弘賢法師,他辦的養老院,有一百個老人,我們去時,他們都出來頂禮,並且獻上供養的紅包,真使我們為難極了;但是為了滿足老人的心願,便由賢頓法師為代表,把老人們一元、五角的供養收下來。老人的供僧虔誠,真是令人感動!

接著,我們便轉到慈航淨苑去訪問,慈航淨苑,是由智林比丘尼主持,五十年前,他與鎮江金山的太滄長老同時受戒。在這裡有兩位比丘尼見仁、瑞洪,曾在台灣基隆市八堵海會寺受過大戒。

我們出了慈航淨苑的門,天氣奇熱無比,車內無法坐,當時有何佩芬居士自己駕車過來,要我坐上他的汽車,熱仍是無法避免的,只有強自忍耐,好像坐在火鍋裡,直駛到下一目的地佛教文化藝術協會。

佛教文化藝術協會,是由曉雲法師創辦。曉雲法師便是數年前未出家時的嶺南女畫家游雲山女士。他的中英文均有造詣,他的畫,也在歐美各國畫廊展覽過。

他這座名副其實的「佛教藝術之宮」,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氛,滿屋書畫,藝術品;在精舍式的佛堂相襯下,便有如進入「敦煌石室」。

香港出版的二十四開《原泉》雙月刊,便由曉雲法師一手培長的。《原泉》的內容,以文學與藝術為主;它有一種崇高與純潔的理想。這正與曉雲法師的為人一樣,在文化沙洲的香港,能站起來,是夠偉大的。

出家三年的曉雲法師,高而且瘦,戴著眼鏡,沉靜、安詳。他說,他有機會一定要到台灣來,參訪自由中國的佛教界。

另外,他還收容很多孤兒,成就他們讀書,使他們從小學,直到高中、大學,在台灣的比丘尼,不知誰有這種慈悲與抱負。曉雲法師不僅在佛教界頗有聲望,且在香港文化藝術界,也有他重要的地位。

(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