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20第二篇⑯】 改過遷善 積極發願未來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塔波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文殊菩薩摩頂(局部)/十一世紀/印度喜馬偕爾邦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4.向配偶認錯

夫妻之間也要常常互相認錯。我曾說過夫妻相處就像跳探戈,你進一步,我退一步;我進一步,你退一步。做丈夫的經常向妻子說:「太太,實在很抱歉,我不能發大財,沒辦法讓你過著舒服的好日子,多年來讓你吃苦、受委屈了。」或者向妻子說:「太太,我很對不起你,過去這段時間,我喜歡抽菸喝酒,生活作息不正常,請你原諒我。」只要當面向妻子認錯懺悔,賢慧的妻子一定會諒解,並且更加的敬重丈夫。

同樣的,妻子也向丈夫認錯:「我不是一個賢妻良母,家裡整理的不好,也不擅長教育兒女,我對家庭貢獻很少,承蒙你從來不嫌棄,還給我這麼多的愛護包容。」如果經常向丈夫認錯道歉,必定能獲得丈夫的憐愛。夫妻相處,時常互相學習認錯,家庭生活一定會更加美滿。

5.向部屬認錯

許多人不肯認錯,凡事都覺得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認錯反省,是求進步很重要的精神。做領導的人要常常思考自己有沒有愛護部下,有沒有幫忙部屬解決他的問題,有沒有讓部屬發揮所長,有沒有滿足部屬的需求。為人主管要是能常常自省,團隊一定可以凝聚共識的。

佛光山開山以來,我一直提倡僧團要能民主,效法佛陀時代的三番羯磨,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因此,在佛光山開會的時候,難免有一些徒眾的意見與我不同,但只要合理,我馬上自我修正、從善如流的接納,做一個領導者如果常常顧及自己的面子,死不認錯,不能包容萬有,傾聽各方意見,久而久之,上焉者不敢違抗,只會唯唯諾諾,沒有深思遠慮;下焉者遵循效法,只知指責別人,不能檢討自己。這樣一來,任何的團體公司都不能有所突破創新,以及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6.向善知識認錯

良師益友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能幫助我們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增益,更有智慧。不過,我們常犯了「聞善言不著意」的毛病,漫不經心,將善知識的諄諄教誨,當作是馬耳東風,沒有真正地去思惟、奉行。因此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是不是愧對善知識,讓善知識失望,有沒有用心學習,並且實踐在生活之中。只要經常抱持著反省的心,處處用心、留心,人生何愁不能成功呢?

7.向社會大眾認錯

孟子說:「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每天生活所需的物品,都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努力。社會就像一個龐大運轉的機器,無論是勞心者或勞力者,每個角色都一樣重要,沒有尊卑貴賤、高低輕重之分。我們要經常想到自己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有這樣的懺悔心,自然就能盡心盡責,忠於職守,人人珍惜社會資源,我們的社會才會溫馨祥和,國家才能更進步發展。

8.向信徒認錯

一個出家人,對信徒也要有懺悔心,要覺得我沒有全力為大眾解除疑難,沒有為大眾度化災厄,實在愧對三寶與信徒,往後要更加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業。信徒來寺院禮佛都會在功德箱添油香,我也常常勉勵出家的徒眾,我們也要為信徒添油香,為大家服務奉獻,為信徒開示佛法,這些都是為信徒添油香,讓親近三寶的信徒,日日在佛法的歡喜裡提升自我。

(四)生活中要發願未來

人間佛教不只是重視懺悔,也重視發願,從懺悔到發願,更能積極的引導我們走向康莊大道。隋代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中提到五悔: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就是懺悔後還要發願。

早晚課誦中,我們常諷誦四弘誓願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發願懺悔,就是為了拔除生死根本,不再有貪恚愚痴苦惱之患。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依著三好、四給來行事,也就是懺悔、發願了。但是,佛教的懺悔法門,最重要是透過反省、改進,發願於未來,如何從自己做起,能夠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貢獻我們的所長,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如何發願未來,改過遷善呢?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語言的讚美:《正法念處經》中說:「甘露及毒藥,皆在人舌中。」說好、說壞,都是取決我們自己,口中多說好話,既能助長他人的善根,也能增益自己的德行。時時說好話,無論對什麼人、什麼事,都抱著慈悲喜捨的心情,以好話去讚美,這就是懺悔。

2.隨喜的布施:見人有難的傾囊相助,或舉手之勞的助人善事,造橋修路、救人於緊急危難、贊助文化教育等布施,養成隨時、隨地、隨緣的喜捨布施,能夠減少我們的貪愛,又能惠施於眾生,廣種福田,這也是一種生活的反省。

3.勤勞的服務:參與各項公益活動,發心為大眾服務,如參與淨山、淨灘,關心社區鄰里居家安危,環境整潔,或到養老院、育幼院擔任義工,這些都是一種可以用來懺悔的善行,如《法句經》上說:「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福報是和行慈濟世的人常在一起的。

4.不吝成就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讚歎他人的成功,幾句好話,或是舉手之勞,以行動去幫助別人、成就他人,彼此互尊互重、互愛互諒,自他關係會更圓融。

5.時時感恩報德:做人要知恩報恩,常懷感恩的人,惜福、惜緣,比較能進步;常懷慚愧的人,則較能提升人格。因此,時時心存感謝父母、師長、大眾及對我們的成就和幫助的人,也是改過的妙方。

6.勇敢承擔過失:與其追悔我們的過失,不如承擔責任過失。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二十五年,德國的總理博蘭特,來到波蘭華沙二戰死難猶太人紀念碑前獻花。他跪倒在溼冷的碑前,向死難猶太人致敬哀悼,為納粹的犯行謝罪。那時全球的媒體讚歎:「德國總理跪下去,德國人民站起來。」博蘭特的「華沙之跪」,被譽為「歐洲千年來最有力的謝罪」,並使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見認錯不僅不會失去自己的身分,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獲得社會大眾的諒解。這也見證了懺悔的力量,其大無比。 不過一般人的通病是,無論什麼事,都是維護自己,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只有自己才是好人,別人都是壞人,就像三國時代的曹操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自己不能吃虧,自己永遠是對的,久而久之再好的朋友也會變成敵人。但是,如果我能認錯、退讓,敵人也會變成朋友。

我認為人我之間要能和諧相處,要能做到「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如果每個人都先承認是自己的錯,勇於認錯,並勤於反省,則無明煩惱必定無從生起,人我相處自然和諧,不去執著、不比較、不計較,生活即可獲得幸福快樂。世間上每一個人都能有這樣的觀念,相信這個世界會是和諧的,人我之間是無諍的。

知錯、認錯、改錯,非常的可貴,不但不會令人輕視,反而令人尊敬。像趙國大將廉頗因為能夠由貢高我慢轉為謙虛卑下,向宰相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不但盡釋前嫌,而且趙國也由於他們將相和合,共謀國事,而成為當時的強國。可見反省、認錯,能在一念之間轉變人生,不但利人也是利己,甚至會成為人生勝負的根本關鍵。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