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遷飛 離家無數里

THE MERIT TIMES
文/鹿鳴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圖/yapei
文/鹿鳴 

孟母三遷是個人尋求理想的環境,種族與生物都有大規模遷徙。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漢人入台,原住民族更往山區徙居。中華民國退守台灣,大量軍民落地生根。五胡內徙,造成晉朝士族南遷,更有西晉末年漢人百姓往南方大遷徙;明代中晚期,漢人開始外移東南亞,19世紀中轉向北美洲、歐洲。

戰亂、天災、經濟、人口與居住壓力,讓人類不再安土重遷,冒險勇闖新世界。

動物也是,像非洲象群遷移,還無法確知緣由,但棲地食物和水的消失,或許是啟動百千里遷移的原因之一。象群走上古老的傳承路線,以便在抵達最終的動物天堂前,一路獲得綠地與水資源,即便象領導也未走過這條路。

一生悠遊海洋的綠蠵龜,在產卵季節洄游,成群回到出生地爬上陸地產卵;鹹水海域中的鮭魚,孵化在淡水河域上游,成年游向大海,待到繁殖期又溯河洄游。久遠的印記,遺傳至今。

看過《迷雁返家路》、《返家十萬里》?或者入秋有鳥群排列成人字形、一字行或封閉群,橫空向南?會遷徙的鳥類稱為候鳥,因為季節因素,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長距離且有方向性的規律往返。牠們以一定隊形利用氣流飛行,降低長距離移動的體力耗損。

昆蟲遷飛 演化表現



昆蟲也會群體遷飛?

別小看小而輕的昆蟲,牠們喬遷的能力不輸人類。螞蟻、蜜蜂有固定的窩,但棲身之所不再能夠安居以開枝散葉,就會大舉移居,換到更適合的棲地。

但昆蟲的遷飛,指具有強大飛行能力的昆蟲,如蝗蟲,以及有些蝴蝶、蜻蜓。牠們能百里、千里的移動,甚至飄洋過海,更能分析地形、氣溫、日照時間、雨量、本身生理條件、風向、食物,彷彿體內有著導航系統和天文台、氣象台,會調整啟航時間。

印度的薄翅蜻蜓,能夠越洋飛抵非洲,距離超越7000公里。沙漠蝗蟲曾利用熱帶輻合帶中氣流,向西飛過大西洋。

是自然驅使,讓天賦異稟的演化,引領族群飛向適合生存與繁衍的地方。如各大洲皆有的小紅蛺蝶,因為地軸傾斜,影響日照與氣溫,在溫帶歐洲的夏日結束時,會越洋到非洲,不同緯度的遷飛,能延續花有百日紅的順遂!

順風時乘風而起,小紅蛺蝶的平均飛行時速可達45公里,每年一趟1萬5000公里往返北極圈邊緣到熱帶西非,是昆蟲界最遠的長征,須經過六代的小紅蛺蝶才能完成。

秋行軍蟲 氣流幫忙



不只成蟲有飛遷,幼蟲也能長征。

草地貪夜蛾又叫秋行軍蟲,夜蛾科夜盜蛾屬。秋行軍蟲生命周期深受氣候影響,夏季30天,春冬季則須60到90天。母蟲一生可產下上千顆卵,產在禾本科作物如玉米、水稻,以及十字花科、葫蘆科等植物,卵孵化後,幼蟲開始蠶食鯨吞農作物。

秋行軍蟲成蟲可以飛行,大氣氣流運用得當,一晚可遠征上百公里。秋行軍蟲幼蟲雖不會飛,但隨著氣流飄飛,照樣來到百里之外。

記得2019年秋行軍蟲幼蟲橫越台灣海峽嗎?

據推估,因為西南氣流的助益,秋行軍蟲成蟲從中國華南地區一晚飛抵台灣離島。秋行軍蟲幼蟲則是橫渡台灣海峽,一夜來到250公里外的台灣本島,不可思議。

秋行軍蟲原生於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不知是否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不斷演化與遷徙,如今在非洲和亞洲也都有相當可觀的族群,農作物深受其害。

若對昆蟲的移動有興趣,查查蝗災是否容易發生在台灣,又是如何透過衛星影像推測蝗蟲遷徙路徑吧!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