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修復爆量 專業人才嚴重斷層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本報台北訊】近年陸續發生鹿港龍山寺、台南火車站等國定古蹟「修壞」憾事,反映台灣文資修復爆量,修復人才斷層的困境;業界認為,傳統匠師養成時間長、薪資不合理、政策不穩定等因素,難吸引年輕人投入。

隨著傳統工匠凋零、師徒制消失,工匠養成難與技職、建築教育結合,台灣近年高喊的「文資立國」,恐淪為宣傳口號。

台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數量,已超過二千七百九十處,近十五年,平均每年約新增一百處。

依據文化部文資局的統計,尚待修復的數量超過一千一百二十三處,近六年每年能完成修復者僅約一百二十件;政府每年投入的修復工程經費逐年成長,去年逾六十億,足見文化資產修復產業快速成長,更浮現對專業修復人才的迫切需求。

據去年統計資料顯示,符合古蹟修復資格的傳統匠師為九百零七人,年齡層在五十歲以下僅二成四,實際從事古蹟修復比率只四分之一,且台灣僅有兩所大學有古蹟專業科系,少子化將導致修復人才更加短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特聘教授邱上嘉指出,台灣建築教育採西式教育,難與傳統匠師制接軌;即使是相關古蹟科系、培養的人才,也以調查研究為主,要求大學科系培養第一線修復人才,簡直「緣木求魚」。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