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南庄 賽夏原鄉向天湖 夢幻祕境神仙谷

THE MERIT TIMES
文/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字級
收藏文章
47觀看次
開善寺前的落石,被完整保留至今。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十三間老街。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通往十三間老街的「康濟吊橋」。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獅頭山寺廟群中,歷史最悠久的勸化堂。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桂花巷尾的「洗衫坑」。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南庄百年郵局。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賽夏族矮靈祭,族人背著臀鈴起舞。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神仙谷。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向天湖畔的「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向天湖的湖光山色。圖/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文/人間社記者黃惠雯

苗栗縣南庄鄉是台灣5座「國際慢城」之一,靜謐悠閒的山城,全鄉幾乎被山林圍繞,主要族群有客家人、賽夏族、泰雅族;賽夏族「矮靈祭」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透過儀式表達對傳說中「矮黑人」的虔敬與祝福,充滿神祕色彩。

南庄鄉的開發可追溯至清嘉慶21年(1816年),當年廣東人黃祈英入山,娶當地原住民為妻,成為最早入墾的漢人。後來,黃祈英繼承頭目地位,甚至當到賽夏族總頭目,傳說當時漢人要入山,必須由黃祈英發給「腰牌」才得保安全。

同治13年(1874年)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採「開山撫番」政策,首任巡撫劉銘傳派員進駐田尾庄(現田美村)招撫,並以墾首的「田尾公館」作為官府進駐的第一站,此後向南次第開發,「南庄」因位於田尾庄之南而得名。

巴斯達隘 向天湖矮靈祭

賽夏族矮靈祭稱為「巴斯達隘」(pasta'ay),所謂「達隘」就是身高不到90公分的矮黑人族,兩族比鄰而居。相傳矮黑人雖然身材矮小,但臂力驚人,且擅長農耕,並將農耕技術傳授給賽夏族,但因矮黑人喜歡作弄人,賽夏族人不堪其擾,在一次慶祝豐收時,用計報復,矮黑人竟遭滅族之禍。

傳說那次報復行動,有兩個矮黑人倖免於難,並向賽夏族下咒;賽夏族人後來自覺犯了大錯,請求倖存的矮黑人原諒,倖存的矮黑人因而傳授祭歌、祭儀,並期勉人努力、勤奮、公平、誠信,最後向東方離去,不知所終。

賽夏族為紀念矮黑人,每兩年舉辦一次矮靈祭,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因時空因素,發展為南北兩大祭團,南祭團祭場在南庄向天湖,主要有招靈、娛靈、送靈等儀式。娛靈時,族人將臀鈴繫在腰部,手牽手起舞,娛靈只有歌舞,而無儀式。

向天湖海拔約738公尺,相傳以前是一處廣達十餘公頃的湖泊,客家人稱為「仰天湖」,湖面倒映山光水色,環境清幽;湖畔設有「賽夏族民俗文物館」,蒐藏賽夏族竹編、苧麻織品、生活器具等,是認識賽夏族的好地方。

獅山朝聖 名山古剎悠情

根據史載,清道光6年(1862年)淡水同知李慎彝為拓墾中港溪山區,前往三灣祭山湖(今頂寮村)祭祀山靈,當時眺望東邊山峰酷似獅頭,因此命名「獅頭山」。山中多天然岩洞,光緒年間,不少修道之士利用此一特性建築寺廟,使獅頭山成為北台灣佛教、道教名山,1927年名列台灣十二大勝景。

「獅山古道」南前山(獅頭)起於南庄鄉,北後山(獅尾)終於峨眉鄉。前山勸化堂、輔天宮、開善寺並稱三大聖剎。勸化堂建於明治34年(1901年),廟身嵌入山洞,遠眺深藏樹蔭竹林中,遠離塵囂,清靜幽深。

開善寺為前山最大岩洞,主祀西方三聖,2003年清明節清晨,從山上滾落兩顆巨石,一顆落在阿彌陀佛前方,距大殿僅約7公尺,而殿宇毫髮無傷,令人嘖嘖稱奇。

鬼斧神工 神仙谷瀑布群

「神仙谷」是泰雅族祖靈聖地,也是電影《賽德克.巴萊》拍攝場地之一。神仙谷舊名「死亡谷」,前苗栗縣長謝金汀於1983年前往參觀時,讚歎「如神仙美境」,因而改名「神仙谷」。山谷內的峭壁、峽谷,以及多道奔騰的瀑布,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懷舊山城 老街百年郵局

南庄老街除了「桂花巷」、「洗衫坑」之外,創建於1900年的「百年老郵局」,雖經幾次重建修繕,仍保存日式和風檜木建築樣貌。這間百年老郵局最大的特色,是將側面設成正門使用,2003年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更名「南庄文化會館」。

南庄「十三間老街」過去是運送木材、煤礦的唯一道路,1954年當地第一座鋼筋水泥造「康濟吊橋」啟用後,人口聚集在十三間街上,形成一條熱鬧街市。

老街附近的「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過去因濫捕嚴重,溪中魚種幾近滅絕,為喚醒民眾尊重自然生態,當地於2001年封溪護魚,如今水清見底,動植物豐富,為生態保育寫下一頁篇章。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