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般若

THE MERIT TIMES
字級
收藏文章
43觀看次
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獲得「內外圓成」智慧。圖/張睿杰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圖/張睿杰
圖/張睿杰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慧學-般若

文/星雲大師

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

圖/unsplash

六度以般若為眼睛,可見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是向內求呢?還是向外求呢?你向外求得科學、哲學等知識,總是世智辯聰,不若向內悟的般若。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

圖/unsplash

般若甚深微妙,是諸佛證悟的境界。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將它分為四個層次,即:眾生所了解的般若是「正見」,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而真正的「般若」唯有三世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的般若。

《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悟,就是般若。般若與智慧不同,更不等於知識。因為智慧、知識有善有惡、有正有邪、有利有弊;而般若的人生,則具諸正見,不容易被外境煩惱所轉,進而起惑、造業、受苦,因此,只要我們對世間的看法正確了,這就具備凡夫的般若智慧了。

圖/unsplash

而聲聞、緣覺等聖者,看世間一切都是緣起而有。緣起說明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藉由各種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才能現起和存在。

因此,想要獲得快樂的人生,就須培植好因好緣;想要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應該廣結善緣、改善因緣,而不是一味在果報上計較、怨天尤人,使自己陷入無明、煩惱的流轉中。

圖/unsplash

再者,菩薩所體會的般若就是「空」,空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謂「真空生妙有」,因為空才能有,宇宙世間因為有虛空才能容納萬有,如口袋空了才能放錢、鼻子空了就能呼吸、腸胃空了才能活得很健康。

能了解正見、緣起、空,已經不容易了,要認識「般若」更困難。般若究竟是什麼呢?

般若是諸佛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是離一切迷情妄想的「清淨無分別智」,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本無所得的「真實無相智」。

圖/unsplash

般若不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行六度波羅蜜時,以般若為眼,則能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離於我執,精進不生驕慢,禪修不戀定境。所謂「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才能成為出世間法。

例如,布施有了般若,就能三輪體空;持戒有了般若,就能饒益眾生;忍辱有了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有了般若,才能奮而不懈;禪定有了般若,就能證悟覺道。因此五度要能成就「波羅蜜多」,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為方便而修。

圖/張睿杰

總說「六度」的修行,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慳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禪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邪見,亦教人不愚痴、邪見。所以,菩薩的六度精神是積極且意義深遠的,是能幫助我們建立美好人生的善法,是保持生命不斷學習的熱情,邁向圓滿的究竟之地。

圖/張睿杰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