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從軍事要地到文創休閒場域──基隆要塞司令部

THE MERIT TIMES
文/丹青
字級
收藏文章
44觀看次
司令部外牆由十三溝面磚立柱與米黃色洗石子欄杆組合而成。圖/丹青
基隆要塞司令部與蔣介石蒞臨巡視紀念碑。圖/丹青
文/丹青

北台最大港口城市基隆,從清法戰爭起便發揮其防禦之功能。日治時期,日軍也知其軍事地位顯要,據台第二年(一八九六)便在基隆設立「基隆要塞指揮所」,一九○三年正式成立「基隆要塞司令部」,管轄範圍遠至新竹,算是北台灣最高軍事指揮中心。

要塞司令部所在地,為今基隆市祥豐街四十六號,前身是基隆陸軍兵器支廠及築城部基隆支部,包括軍補庫房等房舍等均是木造建築。一九二八年,日軍決定改建司令部辦公本部廳舍,以壯聲威,乃由總督府營建課工事部技師淺井新一設計、改建為一新型鋼筋混凝土兩層樓建物,總面積近九百平方公尺。

新的司令部,其建築特色為採T字型配置,外觀由貼附褐色系十三溝面磚的立柱與舊米黃色調的洗石子欄杆組合而成。整體立面沒有太多裝飾及彎曲,風格典雅又不失軍事機關之威嚴。因基隆多雨,入口有「車寄」供車輛直駛門口,且特別抬高底座以減少溼氣,並設計外廊以避風雨直接侵入室內;另外為利於室內採光及通風,窗戶均採上下疊方式。後方庭園靠山處建有三座結構堅硬的防空洞,營區側門旁也有兩個造型特殊的崗哨。

司令部建成後,因建築雄偉且具特色,曾是日治時期基隆四大建築之一(其餘三棟分別是市政府、正濱舊漁會大樓、海港大樓等)。光復初期,仍維持原基隆要塞司令部之名,二二八事變後裁撤司令部,營區轉給基隆駐軍,之後再轉給海巡署北部分局使用,並增建光復樓等房舍。

後來海巡署遷移,管理權轉給基隆市政府,二○○四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更於二○一○年升格為市定古蹟。二○一八年,基隆市政府以大沙灣文化聚落之名義爭取經費,修復整建基隆要塞司令部,包括後來增建的光復樓、崗哨等。而本不在修復範圍內、瀕臨解體的軍補庫房,因具歷史特色的木榫工房構造,也特別以復舊如舊的方式保留了下來。

修復後的要塞司令部採用促參委外經營方式,由民間廠商經營、維護,於二○二三年十一月完成場所整理、布置,取名「司令大院子」並對民眾開放。司令部主建物做為藝文展覽場所,有木料香料的軍補庫房則做為多功能的展演空間,除了展示歷史建築結構,也有文創商品及小型演講廳等,光復樓則提供輕食及餐飲服務等。將原本不對外開放、嚴肅封閉的軍事場域,轉變成市民看展、與生活緊密結合的休閒場所。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