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來下生】兜率內院彌勒造像

THE MERIT TIMES
文/本報綜合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46觀看次
天冠彌勒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院的形像,一般是頭戴天冠,髮髻高束,戴珍寶耳環、珍寶項鍊,身披輕柔天衣。圖/微信旃檀精舍
鎌倉絹本彌勒菩薩圖像,可以說色彩濃厚的鮮明畫面更男性化,且手拿五色的五輪塔。圖/微信旃檀精舍
日本國寶彌勒菩薩畫像,是北宋畫家高文進真跡,畫面中央為彌勒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花座。圖/微信旃檀精舍
彌勒現居兜率陀天內院,未來將降世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為賢劫千佛第五位。圖/微信旃檀精舍
明朝天啟六年的彌勒畫像,是在唐代線刻彌勒佛像拓本的基礎上,加以泥金勾勒及敷彩而成。圖/微信旃檀精舍
古來皆有人發願於彌勒出世時,願再生人間,聽聞彌勒於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圖/微信旃檀精舍
龍華三會是指彌勒經久遠年代的未來世,下生於閻浮提世界,出家學道,坐龍華樹下成道。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

「彌勒」是梵文音譯,意譯「慈氏」,又稱為「阿逸多菩薩」,全名譯為「慈無能勝」,意謂慈悲之心,無有能勝其者。故彌勒號曰「大慈」,與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合稱「五大菩薩」。彌勒與文殊、觀音、地藏等其他菩薩不同,而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出身於古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父親迦波利是波羅柰國的宰相,他少年時期便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

彌勒作為佛陀的聲聞弟子,身為出家比丘卻不斷煩惱、不修禪定、不證羅漢道,因為他善根宿植、累劫修行,甚至比釋迦牟尼佛還早四十大劫,已經是一位等覺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授記他將來在娑婆世界成佛。彌勒菩薩現居兜率陀天內院,經四千歲之後,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年,將降世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為賢劫千佛第五位。

印度原型 天冠彌勒

早期的彌勒造像,多以印度彌勒為原型,頭戴天冠,有些身披瓔珞等飾物;身材修長,造像的姿勢基本採取交腳坐式,有些造型為說法相,有些以手支頤,作思惟狀。至北魏時期,彌勒造型主要有兩種:一為菩薩裝,頭戴寶冠,坐姿為交腳式,呈說法相或思惟相;另一為佛裝,頭梳髮髻,多為站姿式或交腳坐姿,施轉法輪印或無畏印。這兩種是彌勒造像的主要形式。

天冠彌勒像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院的形像,一般是頭戴天冠,一面二臂,面帶微笑,髮髻高束,耳戴珍寶耳環,項戴珍寶項鍊、珍寶瓔珞,身披輕柔天衣。左手執長莖蓮花,蓮花上置彌勒菩薩三昧耶形寶塔,右手結與願印,結半跏趺倚坐於蓮台之上。菩薩面相飽滿似滿月,眉如新月,眼微下視,做內觀狀。唇邊有髭須,上身挺拔如獅子,長臂矯健似象鼻,表示菩薩為大丈夫。

鎌倉絹本 彌勒菩薩

鎌倉絹本彌勒菩薩圖像保存完好,在日本為數不多的菩薩捲本中是優質畫像。古時就傳說其與萬德寺的彌勒菩薩像同樣。正圓中坐的彌勒像是色彩濃厚的畫像,光背使用切金,其他用金泥描畫,端莊的相貌上柔軟的肉色膚色、引人注目的藍色垂髮飄浮,以及兩膝的麻葉模樣,前面下垂的布片上畫有松葉形蔓草圖案花紋,和萬德寺彌勒菩薩像相較,可以說色彩濃厚的鮮明畫面更男性化,且手拿五色的五輪塔。

宋高文進 國寶真跡

一幅日本國寶彌勒菩薩畫像,是1955年修復清涼寺所藏北宋釋迦牟尼佛立像時,於木像內所發現。據傳係日本僧人從中國攜歸,藏在佛像內。畫面中央為彌勒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花座。左刻有榜題「甲申歲十月丁丑朔十五日辛卯雕印,普施永充供養」;右刻「雲離兜率,月滿娑婆,稽首拜手,惟阿逸多」;右上為「待詔高文進畫」。阿逸多即彌勒菩薩,高文進為北宋初年畫院著名畫家,甲申年為北宋太宗雍熙元年。

天啟六年 彩繪彌勒

另有一幅彌勒畫像是明朝天啟六年,佛弟子悟徹在唐開元二年線刻彌勒佛像拓本的基礎上,加以泥金勾勒及敷彩而成,畫法之獨特,甚為稀見。



龍華三會 彌勒成佛

佛教認為佛和菩薩分別居住在不同的世界,其中有一個兜率天,那裡有一位在釋迦佛涅槃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降世成佛的彌勒菩薩。彌勒信仰是以未來佛為信仰對象,歷代對於彌勒佛的信仰,約可分為二大類:一是依《彌勒上生兜率天經》所說,追求此土壽盡往生兜率淨土,親聆彌勒菩薩說法;另為依《彌勒下生經》所說,勤修正法、累積善根,以待彌勒菩薩降生、成道,在龍華三會中蒙受法益。 

龍華三會願相逢

據《彌勒下生經》載,釋迦牟尼佛曾將其未度盡之眾生,付囑於當來下生的彌勒佛,如經中說︰「汝彌勒受我記後,將來成佛,度脫人天。」因此,龍華三會是指彌勒菩薩經久遠年代的未來世,下生於閻浮提世界,出家學道,坐龍華樹下成道。之後,在三次法會上演說佛法,轉大法輪,濟度眾生。

依《菩薩處胎經》卷二〈三世等品〉所載,龍華三會所度的眾生,分別為:初會度化九十六億人,為受持五戒者;二會度化九十四億人,為受持三皈者;三會度化九十二億人,為一稱南無佛者。三會中,眾生由聽聞正法、依教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因此,古來皆有人發願於彌勒出世時,願再生人間,聽聞彌勒於龍華樹下,三會說法。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