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40)寬恕之美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144觀看次
寬恕之美
寬恕是對他人的一種體諒、包容與寬大。春秋時代,楚莊王的部將調戲他的愛妃,他以寬恕之心不予處罪,部下感動以殺敵回報恩德;齊桓公不念一箭之仇寬恕管仲,所以後來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一代霸業。可知,寬恕能融化霜雪,親見春陽;寬恕能滋潤焦渴,獲得清涼。寬恕有以下四點美德:

第一、能贏得敬重:人我相處,偶爾會產生摩擦、爭執,懂得寬恕,不予計較,能獲得對方敬重。現今社會,有些老師不願寬恕犯錯的學生,傷及他的自尊,怎能得到學生的敬重?父母稍不如意,即宣告與子女脫離關係,為何不多給子女一些寬恕與包容?身處世間,不論做何事、何種身分,能寬恕,自己能放下輕鬆;能寬恕,能贏得他人敬重。

第二、能融化仇恨: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國家戰爭、種族與種族仇視、宗教與宗教排拒,都是來自仇恨的情結。仇恨讓心如熱火爐,讓人倍受煎熬;仇恨有如身上刺,讓人如坐針氈。冤冤相報何時了,苦苦相逼何時消?只有布施寬恕與諒解,將仇恨融化,彼此才能和諧共存,讓心出獄,獲得解脫自在。

第三、能感動人心:日本空也大師外出弘法,途中遇上劫匪。空也見了不禁潸然落淚,劫匪恥笑他是貪生怕死之徒,大師回答說:「我想到你們年輕力壯,不為社會奉獻己力,卻打家劫舍,眼看將來要墮地獄受苦,著急的流下眼淚啊!」劫匪心生感動,自動皈依座下。寬恕,能感動人心;寬恕,能獲得溫暖,別人自然近悅遠來,樂於與你親近。

第四、能和諧歡喜:《三國志.夏侯玄傳》云:「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要和平相處、歡喜融和,寬恕是不二法門。現今社會,看到許多夫妻之間、父母兒女之間、兄友之間、主管部屬之間、政府人民之間,總是少了歡喜,多了瞋恚。寬恕,能少一分責備;寬恕,能多一分謙讓,能夠寬恕,人我會歡喜,社會能和諧。

寬恕,能贏得他人敬重,融化彼此仇恨,感動他人內心,更能促進人我之間的和氣與歡喜。是故,在做人處世上,多實踐一分寬恕,就能讓寬恕之美,來 昇華我們的人格,讓寬恕之美,成為生命的活水。

──摘自《星雲法語》第五冊

第二一七頁

得全居士禪詩

心遠身閑眼界清,

瀟然回首萬緣輕;

更將滿耳是非語,

換作松風溪水聲。

──宋.趙鼎

作者

趙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宋高宗時宰相。力主抗金,被秦檜陷害,貶謫至泉州(今福建泉州)、潮州(今屬廣東潮州),再貶至海南島吉陽軍,知州王惕「假肩與以送」,秦檜聞知,謫王惕金州。流寓三年,「深居簡出,杜門謝訪」,以抗議秦檜的迫害。後有張宗元遣人持詩書、藥石前往慰問,不久張宗元被調離廣西。後絕食而死,臨終前自書墓石:「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孝宗即位,諡忠簡,封豐國公。有《得全集》遺世。

千里投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有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古德

賞析

過去有一個官宦子弟為了擴建房屋,修堵一面圍牆,鄰居認為他侵占到自己的土地,於是有了糾紛。這個官宦子弟不服氣,便寫了一封信給京城做大官的父親,希望透過父親的權勢,脅迫鄰居把土地讓出來。為官的父親看了,就回覆這首詩偈給他。

「萬里修書只為牆」,兒子,你萬里之外寫信給我,只是為了一道圍牆,就要我動用官府的勢力嗎?其實「讓他三尺有何妨」,何必那麼斤斤計較!世間如許廣闊,你讓人一點,難道就會少了什麼?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你看,萬里長城如今依舊存在,可是當年叱吒一世的秦始皇到哪裡去了呢?

人的一生,縱然擁有再多的名利富貴,最後也是像過眼雲煙一般,轉眼即逝,真正能讓人不朽的是「立德、立功、立言」。因此,為人處事,不要爭一時,要爭千秋;不要爭個人,要爭大眾;不要爭利益,要爭功業。一個成功的人,平時必然是謙虛待人,廣結良因善緣,隨時隨處都能灑脫自在!

──節錄自《星雲說偈》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