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35 第二篇㉛】恆順眾生 是化世的慈悲智慧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60觀看次
榆林窟第32窟普賢變相/五代/壁畫/甘肅瓜州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2.順其自然,愛護生命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運行,依四季不同成長萬物,所有有情、無情的生命,也依此自然軌則生活其中。大自然裡到處都有生命,自然與生命是一體的,雖然在事相上有千差萬別,上下高低,大小不同,但是生命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儀山善來禪師有一天在洗澡的時候,因為水太熱,就呼喚弟子提一桶冷水來加,弟子奉命提了水來,將洗澡水加涼了,順手就把剩下的半桶冷水倒掉。儀山禪師非常不高興,教訓弟子說:「你怎麼如此浪費?世間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只是價值有大小不同而已。這半桶水,如果把它澆到花草樹木上,不僅花草樹木歡喜,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價值,為什麼要白白的浪費呢?雖然是一滴水,但價值也是無限的大啊!」

弟子聽後若有所悟,便將自己的法名改為「滴水」,這就是後來非常受人敬重的「滴水和尚」。滴水和尚弘法傳道時,每逢有信徒問他:「請問世間上什麼功德最大?」「滴水!」「虛空包容萬物,什麼可以包容虛空?」「滴水!」滴水和尚總是如此回答。

一滴水有他的生命,一片菜葉也有生命,都要愛惜。山川日月,蒼松翠柏,幾千年、幾萬年,這些點點滴滴、長長遠遠的時間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時辰鐘表,我用心、用智慧去製造它,時鐘裡就有我的生命。一棟房屋,因為我的設計、監工才能成就,房屋中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態被破壞,海洋、空氣被汙染,環保人士用愛心來保護,環保也有生命,愛心就有生命。

因此,生命不僅僅限於人類,廣義來說,宇宙世間,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甚至一件衣服、一張桌子,都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如果不懂愛惜的人只穿三個月就壞了;懂得愛惜它,可以穿上十年、二十年,它的生命自然比較長久。一張桌子,小心搬動,好好愛護,可能幾十年不壞;假如才買回來的新沙發,讓小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不要幾天就壞了,它的生命也等於死亡了。不過,這還是浮面的,真正的生命是「心」,這是死不了的。

我們人類為了經濟發展,無止盡的開發和破壞大自然,然而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共生共榮。過度的破壞大自然,生態受傷,物極必反,如地球暖化、颶風、海嘯等,大自然已經對我們人類發出提醒和警告。

愈是文明發達的地方,在經濟發展掛帥的今天,更要有環保及護生的觀念,要尊重生命權,發揚護生思想。許多人由於不明白放生的真義,買了許多小魚、小鳥、各種動物隨意放生,不只犧牲牠們的生命,也破壞了生態,增長了商人的貪婪。所以我們提倡護生重於放生,甚至以護生來代替放生,才是真正尊重生命的表現。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生命教育。

因為地球只有一個,要懂得珍惜愛護,不要任意破壞、砍伐、侵犯人類之外的生命,大自然才能永續的保有美好的景觀,也為我們的子孫留下美好的居住環境。

3.順其善行,給人因緣

《了凡四訓》中提到,人在日常生活裡,要隨緣盡力實踐善行,其中所謂的「成人之美」,就是順其善行的意思。順其善行,是一種助他的美德,平時玉成他人一件好事,幫別人說一句好話,助別人一臂之力,給別人一點因緣,都是順其善行,成其美事。

在《祖堂集》上記載,六祖惠能大師,當初聽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起前往黃梅向五祖弘忍求法的發心,因為一位善士安道誠先生,施銀十兩作為他的獎學金(安家費),才成就其學道,而成為一代祖師。

有德的君子,才有順其善行的胸襟;如果是小人,不但不會「順」,反而會阻礙,會嫉妒、打擊,甚至踩你一腳,給你一拳。因此,能順其善行之人,必定有一種對別人的尊重和對自我的謙卑,這樣的人,即如老子的「上善若水」,與道最近。

我一生沒有上過正式的學校,沒有拿過一張畢業證書,但是我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創辦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希望以教育來造就人才。尤其,教育可以改變未來,對貧困兒童尤其重要,因此我提倡「好苗子計畫」,希望照顧這些孩子,讓他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得以發展潛能。此外,像雲水書車的推動,如海鷗展翅飛翔般,將書香帶到偏遠鄉鎮,讓人人擁有知識的軟實力,這些都是給人因緣。

有的人用一句話,可以給人入道因緣;有的人寫一封推薦書,也可以助人留名青史。唐朝「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韓愈,參訪大顛和尚時,因為侍者一句「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終於尋得佛法的入門;齊國大夫寧戚,因為管仲的一封介紹函,終受齊桓公的重用,後來果然幫助桓公遊說宋國,使其不戰而降,加入盟約。

歷史上多少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都是因為他們肯給人一些因緣,才能讓他人有所成就;企業界之所以能延攬人才,也是因為提供好的因緣機會,才能讓各種人才發揮所長。給人一些好因好緣,就是自己廣結善緣之道,也是自我成就之道;給人一些好因好緣,不但利人,而且利己,何樂而不為呢?

4.順其根性,慈悲方便

契理契機,佛法才能為人所接受。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因此廣開八萬四千法門,因應各類眾生的根機,使大家都能得到適合的法門,進而心開意解。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他有兩個弟子,一位是銀匠,一位是洗衣匠。目犍連教銀匠「不淨觀」,教洗衣匠「數息觀」,但是經過很久,兩人都沒有進步。後來舍利弗建議目犍連,銀匠終日拉著風箱,應該教他數息觀;洗衣匠終日替人洗濯骯髒衣物,應該教他不淨觀才適合。兩人的修行方法互換之後,不久都證了阿羅漢果。可見,了解眾生,順其根性,多麼重要!

佛陀另有一位弟子,叫做「那伽波羅」,曾經做過佛陀的侍者。有一天深夜,佛陀還在用功經行,沒有回房休息;他為了讓佛陀早點回寮,自己才能回去睡覺,就扮鬼嚇佛陀。忉利天主釋提桓因看見了,非常驚訝,竟然有如此胡鬧的出家人,就請問佛陀該如何處置。佛陀慈祥地說:「佛門寬廣遼闊,能夠包容萬象,像那伽波羅這樣的人,終究也是會成佛的,不能因為他的不當行為而輕視他。」

佛陀從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有智慧的弟子,固然要攝受他;愚鈍的眾生,佛陀也不會捨棄。他用了各種不同的教育法,讓各種根性的眾生都能種下得度的因緣,所以才成就了舍利佛的「智慧第一」、大迦葉的「頭陀第一」、須菩提的「解空第一」、迦旃延的「論議第一」等。如果沒有慈悲,哪裡能隨順眾生的需要?又哪裡能真正成就眾生呢?

弘法利生不能一成不變,必須隨順不同的空間、因緣,才能善巧度眾,事理圓融。比如台灣「生命線」的創始人,早期以代理「紅牛奶粉」聞名的台灣慎昌行創辦人曹仲植先生。才剛信仰佛教時,有一回他的夫人帶他來道場,曹夫人對我說:「師父,你要叫我先生拜佛啊!」信仰是自己心甘情願的事情,不能勉強的,所以我就跟曹先生說:「您不一定要拜佛,您可以行佛!」

結果,曹先生一聽,很是歡喜,對妻子說:「你聽!師父叫我『行佛』,以後我行佛就好了!」從此,曹居士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成為努力行佛的最好典範。

同樣的,對婦女要說持家法,對父母要說愛護子女的法,對病者要說有希望的法,對清潔人員說身心靈環保法,對警察說愛護人民法,對義工說發心奉獻法,對教師說有教無類法,對身心悲慟者說無常離苦法……

除了列舉以上四種之外,我們要隨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比方說:選擇移民,要能隨其當地的文化,入境隨俗,才能融入到當地;與人相處,要隨其個性,才不會產生衝突;天氣溫差變化很大,要能隨其天氣,調整穿著。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能「順」的人就像流水一樣,能隨順各種不同的條件因緣安身立命,不拘泥、不僵化,隨時調整自己,無往而不利,是一股流動在人心裡不可忽視的力量。因緣順了,事情就成就了;人心順了,世界就和諧了。

普賢菩薩以難行能行的精神,努力實踐恆順眾生,是希望對大眾的身心有所幫助。恆順眾生,不是盲目的投其所好,不是鄉愿的曲意奉承。恆順眾生,是應世的慈悲、是處眾的智慧、是圓融人際的善巧、是廣結善緣的方便。佛教的「隨類應化,同事攝受」,儒家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是化世的慈悲與智慧。

能夠恆順眾生,才能應機說法,才能觀機逗教,不僅個人自身受益,也能讓四周的人一起得到法喜和成長。總結來說:

1.「恆順眾生」的含意,導逆為順,歡喜信受。

2.「恆順眾生」的目的,導迷入悟,觀機逗教。

3.「恆順眾生」的標準,導惡入善,力行三好。

4.「恆順眾生」的方法,導難入簡,讓人接受。

5.「恆順眾生」的根本,導凡入聖,平等尊重。

6.「恆順眾生」的成就,導苦入樂,歡喜融和。

7.「恆順眾生」的教義,導邪入正,親近善法。

8.「恆順眾生」的重要,導識入智,圓滿人生。

9.「恆順眾生」的基礎,導我入眾,化世益人。

10.「恆順眾生」的影響,導因入果,實踐圓滿。

因此,我們要學習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學習傾聽別人的心聲,學習接受別人的意見。像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他對佛陀的尊重、順從,可以說「要他站,則不坐;要他坐,絕不站」;禪師的「唾面自乾」、「老拙自倒」等,都是一種恆順修養的工夫所成。

能恆順眾生的人,因為廣結善緣,所以做事能成;拂逆民意的人,大都做事難有助緣。從政者若真能時時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必定受人民愛戴;修道的行者,若能時時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必然是有德之士,道業也自然有所成。可以說恆順眾生,就是處世的最高智慧與涵養!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