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3談淨土法門9】 第三講④ 凡事往好處想 好就是淨土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阿彌陀經插圖/唐代/浙江杭州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文/星雲大師

(四)實踐居家環境的淨土

美好的環境,道路要如極樂世界一樣的平坦,房屋建築、樹木花草,像極樂淨土一樣的整齊。環境非常乾淨,公共設施非常美好,社會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髒亂。

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除了莊嚴自己心理的淨土之外,為什麼還要有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四色蓮花呢?主要是要以彩色美化活動空間。在極樂世界裡,為什麼要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出和雅音呢?因為音樂可以改變人的氣質。為什麼極樂世界要以黃金鋪地,以七寶裝飾樓閣呢?因為要以最高級的路面,保持最高度的乾淨,要以最好的建材來莊嚴居所。可以說,阿彌陀佛不但是偉大的工程師,也是最優秀的環保局局長。

而且,所居之處,沒有壞人的侵犯迫害,沒有颱風、洪水、地震等天災,鄰居都是有道德的善友;出外旅行方便而自由,看到的都是慈祥的面孔,聽到的都是美好的音聲;家庭四周都是公園、學校、圖書館、文化中心,並且到處都是樹木花草。

當然,為了真正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不能光從物質上比高下,還應該從精神上來分優劣。看誰的家庭最慈悲、高雅,誰的家居環境最美好、最清潔,誰的家庭最有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質。

(五)實踐思想見解上的淨土

許多人在見解上有見解上的煩惱、愚痴,思想上有思想上的煩惱、愚痴,要建立淨土,淨化思想與見解是非常重要的。

要實踐思想與見解上的淨土,必須做到下面四點:

1.肯回頭

佛教講回頭是岸,回頭就是我們思想、見解上的淨土。

南泉普願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突然大吼一聲,把侍者嚇了一跳,趕緊走到南泉禪師的身旁,南泉禪師說:

「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

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於是兩人一同去報告南泉禪師:

「剛才有一位雲水參學的禪僧圓寂了。」

侍者和堂主話剛說完,卻見知客僧匆匆地跑來,向南泉禪師道:

「剛才圓寂的禪僧又復活了。」

南泉禪師問:「那位逝世的禪僧既已活過來,現在怎麼樣啦?」

知客僧說:「他很想見老師,但那是一個不知修福、不肯結緣的人。」

南泉禪師到涅槃堂見生病的禪僧,並問他:「方才你到哪裡去?」

病僧回答:「我到陰間去了!」

南泉禪師問:「陰間的情形如何?」

病僧說:「我大約走了一百里路,就手腳疼痛得走不動,尤其是喉嚨乾渴得很,忽然有人叫我進去一座高樓。因為我實在很累,很想進去休息,才一上樓便見一位老僧,對我怒吼,不許我上去,嚇得我抽身就往後倒下,所以現在才能再見到老師。」

南泉禪師申斥說:「那是一所富麗堂皇的高樓嗎?假如你不是遇見老僧,恐怕早已鑽進地獄受苦了。」

「浪子回頭金不換」,從此以後,這位病僧便日夜不停地積德修福,活到七十多歲才安然坐化,人們便稱他為「南泉道者」。

2.要換心

換心才是我們的淨土。在球場看到不滿意的球員,不用換投手,不用換打擊手,不用換裁判,也不用換觀眾。只要自己換一換心,當下就是淨土。

除了換心,其他的不能常常換。有人離婚,換個丈夫,或換個太太。有人換朋友、換環境、換職業,換來換去,不一定更好,而且很傷感情。只要換心,把厭煩心換成歡喜心,動搖心換成信仰心,那麼夫妻就會永遠是夫妻,朋友永遠是朋友。像我做了近八十年的和尚,我要永遠不換,永遠做下去;不但今生不換,希望來生也不換,永遠做一個和尚。

所謂:「心中無事一床寬,眼內有塵三界窄。」只要我們心好,看一切都好,父母疼愛,子女孝順,朋友護持,你認為人人都好,自然就會待人好;認為事事都好,就會得心應手!

一個人不能光是要求世間好、環境好、朋友好,要先求自己好。能從自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

3.要轉身

轉身是我們的淨土。做人處事能轉身,肯轉身,多留一點空間,保留一點餘地,大家都會覺得輕鬆愉快,彼此都有好處,這就是淨土。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

「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

「你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依樣葫蘆,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

「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說道:

「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讀死書而不活用,不能獲益。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鬆,那就是入道之門了。而做人處事也是一樣道理,話不可說絕、事不可做絕,人際之間要留給彼此一些轉身的空間。

4.要改性

改性是我們的淨土。改正自己的缺點、惡習、性格、方法,來求進步。別人不改我改,社會不變我變,這是大智大勇,也就是我們的淨土。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有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對他說:

「你每天都這麼虔誠的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的人,來世會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說:「是呀!我每次來寺院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洗滌過似地清涼無比。可是一回到家,心就煩亂了,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擾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你以鮮花獻佛,又是怎樣保持花朵的新鮮?」

信徒說:「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還有,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再插回去,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裡泡久了會腐爛,一旦腐爛了,水分不容易吸收,花就很快凋謝。」

無德禪師說:「想要保持一顆清淨的心,道理也是相同,周遭生活的環境好比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只有不停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氣質,並且不斷的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佛法的道糧。」

信徒聽了,感謝地說:「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有機會能來寺院住一陣子,過清淨的生活。」

無德禪師再說:「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寺院,兩耳就是菩提。只要心性改變,無處不是寧靜,哪裡都是道場。」

古德說:「熱鬧場中作道場。」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哪裡不能寧靜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持,「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所以淨土在哪裡?淨土就在我們心中!

過去,有一隻烏鴉,由於聲音粗啞難聽,在當地不受歡迎,決定換個地方。飛到半路上遇到一隻喜鵲,喜鵲問牠:「烏鴉,你要飛到哪裡去呀?」

烏鴉說:「這個地方很討厭,他們一直責怪我、罵我,我討厭這裡,所以我要飛走。」

喜鵲對烏鴉說:「你不用搬家,你要知道這裡的人之所以討厭你,是因為你的聲音不好聽。所以,即使搬到別處,你的聲音仍然不改,那地方的人還是會討厭你的。」

我們的觀念不改,惡習不去,到哪裡也不會有我們的淨土。只要我們能回頭、換心、改性、轉身,那麼,我們的思想見解,當下就是淨土。

過去有少數人到佛光山,會說:「為什麼這些和尚把房子建得那麼大?」

他們不知道,極樂世界裡,阿彌陀佛和諸上善人住的地方更大、更好哪!那才是理想的佛國淨土。本山朝山會舘有一副對聯:「心頭杜甫千間廈,眼底須彌四部洲。」只要無私不貪,大有什麼不好?也有人說佛光山賣紀念品,供應餐飲麵食,不太妥當。其實飲料、紀念品都可以不賣,但是沒有這些供應服務,信徒不僅極不方便,也失去到佛光山來參訪的趣味和意義。

佛光山所有出家人,每天都辛勤作務、弘法,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也沒有報酬。一雙鞋,兩套衣服之外,孑然一身。他們是在修忍辱、修布施;如果他們有商業的營利思想,是不會安於這種「勞而無獲」的生活。

凡事要往好處想,愈大愈好,愈多愈好,「好」就是我們的淨土。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