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 318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37 和諧社會──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 4-3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劉長樂先生:在弘揚中國佛教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而現在中國佛教復興的過程,也有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對佛學的研究。圖/資料照片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37

和諧社會──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 4-3

時間:2007年1月11日  
地點: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

劉長樂先生:在弘揚中國佛教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而現在中國佛教復興的過程,也有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對佛學的研究。佛學研究有兩個方面,應該要齊頭並進,一個是佛教界本身,包含出家人及居士對佛教的研究,另一個是非佛教徒的學者、專家所做的研究,因為佛學本身是在文化範疇裡的。但是這些佛學研究,現在已經產生很大的危機,呈現真空的狀態,當然,大師您網羅了一批中國學界非常重要的學者、專家,在佛光山的集體創作下,已經編著了若干種著作,為佛教的學說和論述研究,填補了很大的空白。但是在整個佛教文化和佛教學說上,大師您是否認為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開發空間?
大師:目前佛教有一種現象,上智的人研究佛學,但是不信佛教,下愚的人拜拜,尊敬佛教,但是不了解佛教。所以,我們希望佛教今後能深入民間,普遍到中國社會的中產階級裡,不要把佛教當學術來研究,也不要把它當作一種求富貴、發財的神祇宗教。
「人間佛教」是能運用在生活裡的佛教,佛所說的法,我奉行了,生命就能增加意義、心靈就能擴大、人格就能昇華、道德就能提升,智慧就會增加。就以「忍耐」來說,一般所謂的相忍、互相忍耐,都不能與佛教教義上的「忍」相比。
佛教的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所謂「生忍」,就是對生存條件的認識,進而具備處理的力量。因此,忍是接受,是擔當,是負責,是處理,是化解的意思。佛教的修行法門裡,除了打坐、念佛、禮拜、觀想,還有「忍辱波羅蜜」的修行,所以忍是般若智慧。一個人如果沒有忍的認識,就會分別:我要不要接受、我能不能負擔、我能不能化解?但是有了忍的修養,就有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潛能就會增加。平時動盪、混亂、煩惱的心,經過般若智慧的沉澱,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將使我們在做人、處事、經營生意或是家庭相處上更圓融。
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有忍耐、有慈悲、有無我、有般若,擁有的佛法愈多,人生就會愈增上,如同一個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武功就會更高強了。
劉長樂先生:有人說佛教無益於國家的發展、成長和壯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歷史上,佛教不只有相當大的民族凝聚力,還有強烈的愛國意識。
例如:上星期我去了一趟少林寺,住持永信法師帶領我們欣賞了一塊非常重要的碑,就是當年十三棍僧護駕秦王李世民之後,李世民回贈的一塊大碑。這塊碑非常獨特,並有秦王親自簽的「世民」兩個字。又如近代的太虛大師,他是一位抗日英雄,盡心盡力於國家的復興。因此,我覺得佛教對國家和民族是有貢獻的。大師在這方面是否有更多的理解?
大師:有些人認為佛教的發展,對國家政治沒有正面的貢獻,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因為許多政治人物,本身並不了解信仰宗教的意義和價值,只知用宗教來求神問卜、求長生不老、求一己安樂,那是自私的。真正的信仰,心裡要有大眾。沒有眾生哪有佛?沒有民哪有國?所以治國之人,心中要有大眾,要以大眾的福利、大眾的歡喜為目標。
身為領導人,如果能為眾生謀取福利,為眾生解除痛苦,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怎麼不會得到民眾的擁護呢?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領導人能以身作則,帶動全民向真、向善、向美,國力怎麼不會強大呢?所以,佛教對國家具有正面的貢獻。
歷史上,豈止是少林寺的「十三棍僧救秦王」,如剛才總裁說的,太虛大師在抗日期間,代表政府訪問各個佛教國家,宣揚中國佛教,希望獲得各國的同情與支持。另外,寺院每逢初一、十五的課誦,為國家、人民祈福;當國家遭逢災難,寺院也會實行救濟……
寺院就像一座加油站,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疲倦了,就到佛殿裡拜一拜,加了油,再繼續往前走。又像一間百貨公司,生活中缺乏日用品可以到百貨公司購買,但是精神上缺少力量,只有到寺院裡買智慧。所以,寺院是人民的慧命之家,能給人再生的力量。
劉長樂先生:剛才大師說,佛教並不只是一種宗教,但是假設佛教是屬於宗教的範疇,它在社會發展中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對人們思想的融通和思想的指引,具有很大影響力。比如美國,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國教,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宗教對美國的影響。
在美國,有三種比較大的宗教,對美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就是基督教、猶太教、摩門教。它們在整個美國上層的政策決策中,包括在國會裡,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心的向背上,在人心的教化上,也具有很大的社會功能。
大師:假如政治人物能運用佛教,例如提倡「為善最樂」,舉國人民都做善事,政府還有什麼掛礙呢?提倡「慈悲心」,大家都想擁有慈悲更甚於聚集財富,國家還要憂慮什麼呢?提倡「忍耐力」,大家不好鬥爭,把力氣用在生產報國上,貢獻社會,國家又怎麼不會強大呢?
劉長樂先生:大師剛才說到,佛教在淨化人心方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共識,就是慈悲。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一個非常典型的,關於大師的故事:上個月我到洛杉磯,拜訪了我們共同的朋友李自健先生。當李自健還在街頭創作時,大師就已經注意到他,一方面是您的慈悲為懷,另一方面是您的伯樂之心,您看到了他在人性化的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光采。
從愛心的角度看,您提供他一個非常好的創作空間,最後還收藏了他一批創作,李自健先生對您非常感恩。我認為,您這種大慈大悲的情懷,可以做為當今社會共同的道德和準則。
大師:我倒不希望只用我做例子。關於慈悲、愛人,我想每一個人都有慈悲、愛人、讓人感動的故事。倘若大家都能實踐國際佛光會提倡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身口意三業清淨,人人都是好人,國家又怎會不可愛呢?(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