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

THE MERIT TIMES
整理/黃朵而
字級
收藏文章
20觀看次
整理/黃朵而



01

2006年,林妍希進入美商宏智國際顧問公司,2015年當她升到總經理和全球董事顧問時,卻決定轉職當企業教練,成為社會創新人才學校「School 28」副校長;從科技業、媒體到新創公司,她以教練身分陪伴許多高階主管突破瓶頸。林妍希認為: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02

台北榮總前院長張德明是國內研究風溼病的權威名醫,不只醫術精湛,還時常在社群媒體記錄他在診間體悟到的哲理;2020年他從北榮院長一職退休後,他除了持續經營粉專分享醫學新知,平時也喜歡以寫作和繪畫自娛。張德明表示:

「人一定要持續有貢獻和收穫,甚至是拓展、創新,才會保持在有能量的狀態。」



03

蕭銘辰原本在台中、彰化一帶經營餐飲業15年,因疫情重創生意,他在2021年創立「首爾號行動餐車」,發起「環島義煮」活動,足跡踏遍全台;台南、屏東、花蓮的偏遠小學及家扶中心,也都能看見他的身影。蕭銘辰說:

「環島義煮沒有期限,未來會持續推動,讓善的種子繼續循環。」



04

台灣奧美共同創辦人莊淑芬,在業界有「廣告女王」之稱,她在70歲那年決定離開工作35年的公司,自行創立銷顧問公司「Cothinker 共想聯盟」;她多年來擔任高階主管,平日努力工作,周末留給休閒,平衡身心健康。莊淑芬認為:

「有一些工作以外的興趣,對身心的恢復是比較好的,也會反饋到你的工作上。」



05

回顧黃俊隆的人生歷程,可以說圍繞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因為喜歡音樂所以進了唱片公司、因為喜歡閱讀而進了出版社,還在29歲創立獨立出版社「自轉星球」;到了42歲這年,他決定暫別事業,前往美國紐約留學。黃俊隆說:

「有時候我們踏上旅途,或許只是需要一趟迷路的冒險,練習不怕走錯路的勇氣。」



06

對於旅德作家莊祖欣來說,在小孩離家的空巢期,可說是人生重開機的轉捩點;在孩子上大學以後,她決定重回大學學習插畫,和年紀足以當她兒女的同學相處,讓大腦持續接受新知。莊祖欣表示,創作最感動人的不是技術,而是人生經歷,她認為:

「曾走過的路,最終都會交會,成為生命的精采。」



07

蔣宗信(Vito大叔)45歲因新冠疫情遭公司解僱,曾一度躲在家裡看電視,不敢出門見人,後來他靠著重拾運動習慣,紓緩挫敗感,也樂於迎接各種嘗試,無心插柳出了書、也做了Podcast節目,協助開導職場上的受傷心靈。蔣宗信表示:

「因為經歷過這些事情,你的人生的厚度可能就會比一般人多一些。」



08

黃碧珍早年因為先生在北部工作,獨自在高雄扶養小孩,曾從事洗車、擺小麵攤等工作,但身體不堪日夜操勞,她在39歲罹患癌症;手術後,黃碧珍決定好好珍惜生命,並加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義工隊,服務20年不間斷。黃碧珍表示:

「當義工只求付出、不求回報。」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