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 特定微生物可改變大腦及行為 腸道細菌療法 助改善心理健康

THE MERIT TIMES
編譯/韋士塔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有助改善生理及心理健康。 圖/網路
研究發現抗生素,可改變斑馬魚的行為模式。圖/網路
腸道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細菌,其中一些似乎能與大腦交流。 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人類腸道中有多種細菌、真菌及微生物,科學家指出,有些細菌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思考,甚至能提供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的新方法。

腸道有如細菌的殖民地,地球上的細菌數量需以兆來計算,並包括數千種不同的物種。這些細菌、古細菌與真核生物,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存在。

科克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Cork)解剖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克萊恩(John Cryan)表示,這些微生物群在維持人類身體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消化、新陳代謝到免疫力,並且能產生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重要化合物。

最新研究則發現,微生物對大腦的影響程度相當驚人。過去數十年來,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怪異、但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腸道微生物群不僅可幫助大腦獲取食物釋放的營養素,從而保持最佳運作狀態,還有助塑造人類的思想及行為。這也表示,在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到精神分裂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時,微生物可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這幅圖景還遠未完成,但在新冠大流行之後,它對世界許多地方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有害影響,解開這個謎團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腸道微生物群研究領域的重要起源之一,是1822年時一位軍醫博蒙特(William Beaumont)試圖治療一名胃部受槍傷的患者。在治療期間,博蒙特發現患者的腸道狀況與大腦並非各自獨立,人類的情緒及消化過程會相互影響;這項發現,也讓他贏得「消化生理學之父」的美譽。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的科學家也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以改變大腦及行為。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大腦有關記憶及學習的海馬體,加劇認知障礙的影響;認知障礙影響著數以百萬計的逾65歲老年人,並與各種慢性代謝、免疫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例如:阿茲海默症。

UCLA綜合生物學和生理學副教授蕭依蓮(Elaine Hsiao,音譯)表示,這項新研究證實,腸道微生物組可影響各種不同動物的大腦與行為,成為了解微生物影響或損害認知能力的重要一步。

蕭依蓮指出:「特定的腸道微生物能影響大腦來調節免疫系統,還可調節神經元的早期發育,從而對大腦迴路及行為產生持久影響。」

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多數以動物進行,也為細菌及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一些有趣的見解。例如:缺乏微生物群的老鼠,比微生物群完整的老鼠更容易焦慮、更不善於交際,學習或記憶能力也較差。另外,抗生素可減少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群,從而減少斑馬魚的群聚行為,益生菌則可以促進這種行為。研究人員說,若能解開這些過程,有助開發一系列心理健康的新療法。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