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益壽】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

THE MERIT TIMES
文/本報綜合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54觀看次
主觀年齡較低的人更容易有積極的個性發展,精力更充沛,且具有較強的自制力。圖/123RF
無論從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發展角度來看,35歲或許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圖/123RF
圖/123RF
許多人之所以覺得自己主觀年齡較低,是為了避免受大眾對老年的負面刻板印象影響。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大多數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更年輕或更衰老,這種「主觀年齡」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出生證明,對年齡的判斷僅基於內心感受,你會覺得自己年齡多大?雖然人出生的時間是確定的,但有時候人的衰老程度與實際年齡並不相符,有些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衰老或更年輕。

為何看不出年齡

科學家開始對年齡現象感到興趣,進行研究後發現「主觀年齡」至關重要,這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有些人隨著年歲增長精神愈發飽滿,而另一些人則未老先衰。維吉尼亞大學的諾瑟克(Brian Nosek)指出,年紀大的人覺得自己小於實際年齡的程度,可能會決定他們如何做出日常判斷或生命決策。

「主觀年齡」的重要性不止於此,有研究甚至顯示,主觀年齡還可以預測各種重要的健康狀況,包括死亡風險。鑒於這些研究結果,許多研究人員正在深入剖析影響個人衰老的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因素,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幫助我們活得更長久、更健康。

這種對衰老過程的重新認識已經醞釀了幾十年。最早記錄主觀年齡與實際年齡差距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研究探索了這種差異帶來的潛在心理和生理現象,尤其是研究主觀年齡與個性之間的關聯。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會變得更成熟,變得不那麼外向,也不太有開放的心態去嘗試新經歷。然而,年齡性格變化在心態年輕的人身上表現得不太明顯,而在主觀年齡較大的人身上則表現較明顯。

心理年齡更重要

有趣的是,主觀年齡較低的人會更有責任心,而這些特徵是正常衰老過程中產生的積極變化。因此,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這些人似乎增長了智慧,但這並非以青春活力和體能為代價。主觀年齡較低並不意味著永遠不成熟,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小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更低,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好。這意味著他們的身體更健康,患老年癡呆症的風險更低,生病而住院的機率也更少。

英國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的斯蒂芬(Yannick Stephan)從3項縱向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這些研究總共追蹤逾1.7萬名中年和老年參與者。大多數人感覺自己比實際年齡小8歲,但有些人覺得自己已經衰老了,而這種想法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在研究過程中,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大8-13歲的人,死亡風險高出了18-25%,甚至限制在某些人口學因素條件,如教育、種族或婚姻狀況時,這些人仍會承受更重的疾病負擔。

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何主觀年齡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這可能是性格變化帶來的結果,主觀年齡較低意味著,隨著年紀增長你可以享受更多活動,比如旅行。研究結果還發現,主觀年齡可以預測身體活動模式。

預設年齡期望值

將身心健康與主觀年齡聯結起來的機制肯定是雙向作用。當你感到沮喪、健忘、體弱,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老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心理及生理因素都將導致主觀年齡增加和健康狀況惡化,覺得自己更年邁、更脆弱。斯蒂芬說,這些關聯與實際年齡所帶來的影響相當,甚至更強。換句話說,主觀年齡比出生證上的日期更能預測健康狀況。

就這一點,許多科學家正在尋找影響這一複雜過程的社會及心理因素。諾瑟克和林德納(Nicole Lindner)共同研究人一生中主觀年齡和實際年齡之間的差異是如何演變的,而大多數孩子和青少年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要大。但這種情況在25歲左右就開始轉變,此時人們感覺心理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到30歲時,大約70%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並且這種差異只會逐漸拉大。

林德納和諾瑟克還測量參與者的「期望年齡」,令他們驚訝的是,期望年齡比主觀年齡更小。心理學家推測,擁有較低的主觀年齡是一種自我防衛,保護我們不受消極的年齡刻板印象的影響。主觀年齡較低的人傾向於用更積極的眼光想像未來的自己,使自己遠離社會對衰老的悲觀看法,樂觀地看待未來。這種自我防禦機制,正可以進一步解釋年輕心態對健康的益處。



人生幾歲開始走下坡

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是什麼時候?對某些人來說,是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或大學時光。但無論從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發展角度來看,35歲或許是重要的轉折點。

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35歲在許多人眼中已經不再年輕,據英國人力資源公司羅致恆富 (Robert Half)對2000多名英國僱員進行的調查顯示,人到了35歲左右,家庭壓力和財務責任的增加,會在工作與家庭中引發一些問題。

另外,羅致恆富英國分公司進行的調查還發現,這一群體對工作的滿意度也低於比他們年輕的人。英國勞動者對工作不滿意的有1/6超過35歲,比35歲以下者多2倍。當然,35歲的人可能不再被視為年輕人,而且逐漸被歸入較為年長的族群。

事實上,變老並不是令人嚮往的事情,但心理狀態會隨著數十年的光陰流逝而變得更加成熟。我們愈來愈了解自己,能夠做明智的決策,不再像以前那麼自私。這都是透過經驗得來的智慧,唯有歲月才能給予人們如此的饋贈。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