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6】隨堂開示錄 220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20 行佛 3-1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2003.08.16大師出席「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第四屆第八次理監事暨督導分會長聯席會議」。 圖/資料照片
現在大家參加佛光會,也是等於雲水三千。你看,每次開會、活動,真是忙得不亦樂乎。如圖中景色一般,想登高不能漏掉任何一個階梯。圖/人間社記者王惠美
【星雲大師全集126】隨堂開示錄 220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20

行佛 3-1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第四屆第八次理監事暨督導分會長聯席會議
時間:2003年8月16日
地點:台北三峽佛光山金光明寺


總會長、副總會長、各位理監事、各位督導、分會長、幹部、各位佛光人,大家午安!
剛才說到《雲水三千》,有人問我:「什麼是『雲水三千』?」天上的白雲,飄來也飄去;河裡流動的水,流來流去,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像雲、像水,尤其在佛教裡,出家人的行腳,就叫「雲水」。雲水到哪裡?雲水到三千大千世界。雲,哪裡不可以飄去?水,哪裡不可以流去?所以「雲水三千」,就是一個人生的寫照。
現在你們參加佛光會,也是等於雲水三千。你看,每次開會、活動,真是忙得不亦樂乎。所以《雲水三千》五十年弘法的紀念,其實只有二個字──行佛。
一般的信徒常說:「我信佛」,信了佛以後呢?「我拜佛」,拜佛做什麼?「我求佛」,向佛提出好多的祈求、希望!其實信佛、拜佛、求佛之後,我們要把自己提升到「行佛」,行佛之所行。
等於我們念完了小學,再念中學,再念大學,甚至還要念研究所。我們信佛的人也是一樣,我們也要升級。有很多人信佛,他不肯拜佛;肯得拜佛之後,求佛;到了現在這個階段,佛光會在歷屆幹部,總會長、副總會長領導之下,所謂「十年有成」,各位要再自我提升,提升到什麼階段?就是「行佛」!
什麼叫做「行佛」?簡單地說,像中國一般人崇拜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他行慈悲,就是行佛;五台山文殊菩薩,則是行佛的智慧。今天社會混亂、人我鬥爭、秩序敗壞、人與人相處互不讓步,計較、比較,就是沒有智慧。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會懂得避重就輕,化繁就簡,化敵為友。心念一轉,轉迷為悟、轉暗為明,就是靠「智慧」。
舉一個韓國所流傳文殊菩薩行智慧的故事。有一位國王身上害了膿瘡,醫藥無效,他到寺院參加法會,向文殊菩薩祈求:「菩薩!你能行慈悲,幫助我一下嗎?」寺廟裡的人告訴國王:「我們寺廟邊上有一條河流,你去洗一洗膿瘡口,對膿瘡有治療的作用。」國王一聽,有這樣的好事,於是派人嚴守,不准有人走近這條河流,他要把衣服脫光,用水清洗身體。忽然有一個小孩子從旁邊經過,國王問他:「你從哪裡來?」小孩笑嘻嘻,滿可愛的,國王也不忍心責備,就說:「小孩!我是國王,你怎麼可以看我的身體?怎麼可以看我洗澡?快快離開,不可以告訴別人!」小孩子就搖搖手,「再見!再見!」笑嘻嘻地就走了。國王洗過澡以後,回過頭來感謝文殊菩薩:「感恩菩薩的加持,我的膿瘡用水一洗,即刻就痊癒了!」那菩薩跳下來說:「我是小孩子,你也不可以告訴別人喲!」 
各位都聽過文殊菩薩、文殊童子,菩薩也稱童子,所謂「童子」,就是像小孩一樣天真爛漫。有智慧的人,不只是天真,而是有本來面目的慈悲。所以,我覺得像文殊菩薩這樣幽默,這樣有智慧,就是救苦救難。
四大菩薩代表「悲、智、願、行」,「願」的代表是大願地藏王菩薩,他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現在有一個問題,地藏菩薩能成佛嗎?地獄能空嗎?事實上,以地藏菩薩的願力,地獄早就已經空了,當然他能成佛。心真願切,沒有什麼不能成的。尤其地藏王菩薩,他在地獄度眾生,天天和那些罪業深重的人打交道,他辛苦嗎?他不苦。為什麼不苦?因為他心甘情願。等於父母養育兒女,即便兒女不乖,父母也不會說:「不要你了。」他還是心甘情願教育你、養育你。
所以,我們行佛的人要不退心,要心甘情願,像地藏王菩薩一樣,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到哪裡。佛光會的大家要「行佛」,提升自己做人的價值,提升自己的悲願。
另外,行佛的四大菩薩當中,大「行」普賢王菩薩,那個字念「ㄏㄥˋ」。大行普賢王菩薩代表能成就修行中更困難、更高的境界。所以佛教有所謂「解門」、「行門」,修行是動詞,行門完成是名詞。
普賢王菩薩的十大願行: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我們要行佛,就是實踐這十大願行。
一者禮敬諸佛:對所有十方諸佛都要禮敬,用白話文解釋,就叫做「人格的尊重」。我們要行佛,對別人的人格要尊重,對好人好事要尊重,對聖事聖人要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要讚歎別人。慈悲的語言,給人聽了歡喜,因此我們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所謂「三好運動」。
三者廣修供養:說普遍地施捨,我哪裡有那麼多的錢施捨呢?不一定要布施錢財,佛教不是有所謂「回向」嗎?如果我有一塊麵包,就願普天之下的人都能吃飽,所謂「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希望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能吃飽,這就是廣修供養。無論到哪裡,見到認識、不認識的人,都能給一個笑容、一個點頭,這就是供養。你有困難或是什麼事情,我隨喜贊助,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就是「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現在社會上的人,愈來愈不懂反省、認錯,什麼事都歡喜說理,什麼事都歡喜怪人,這是道德的墮落。真正有德的人,他會不斷地懺悔,不斷地認錯。例如:「我做兒子的,對父母孝順不夠」、「我做老師的,對學生教育不好」、「我做父母的,沒有好好教育兒女」、「我做朋友的,對朋友幫助不夠」、「世界上苦難的人,實在是救濟不了啊!慚愧、慚愧!」你有慚愧的心,覺得自己做不到、不能做,即刻就會增加無限的美德,就會發出一個力量來:「我要努力!」因此,認錯的人才能改過,才會上進。
五者隨喜功德:你要懂得隨喜,大家都很歡喜參與,你卻跟人家說:「我不參加。」人家都願意促成這件好事,你卻說「不行」、「不要」,故意鬧彆扭,故意搗蛋,這不是隨喜。只要是大眾的、是善美的、是好事,自己雖不能做,但心嚮往之,在心裡祝福大家,才是隨喜。
例如行佛,你說:「我不行啊!跑道場,要花多少錢布施!」不一定,你可以不必出錢,你可以說好話,可以做義工,舉手之勞。或許你說,我沒有力氣,不會說好話,也沒有錢布施,但你有心啊!心中的財富、善美寶藏很多,我心生歡喜,用心祝福,比金錢布施、比物質布施來得更加重要。所以,學佛不是一定要錢,學佛要行佛,有力出力、有好話說好話、有好事做好事,這就是隨喜功德。(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