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金剛經講話第二 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二十六2 一念不生 萬法無咎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佛陀度化三迦葉圖/3世紀/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賈特拉帕蒂希瓦吉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講話

二、聲色六塵是邪道

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非離相的如來法身,聖王之三十二相乃依善緣業因而生,而佛陀的三十二相是依法身而示現的,因此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臨濟禪師說:「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髮許間隔,何不識取?」

本觸目皆是,只為情生智隔,故不識身田內的無位真人,心取內外中間諸相,心動為魔,妄造身口意三業,輪轉不休。所以佛陀在此教誡行者:「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佛陀斥責著相的凡夫,不可誤將三十二相的色身,靈山說法的音聲以為是如來的法身實相。因為所謂的色相、音聲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緣聚而成,緣滅則散,如何是法身常住的如來?

《大乘起信論》:

「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諸佛修諸波羅蜜,度脫眾生,不取眾生相,因為如實知一切眾生與己身真如平等無異。色身、音聲不過是於世間攝化之方便,為隨眾生見聞得益之用。

龜山和尚有一天看見一個僧人在讀經,就過去問他:「讀什麼經?」

僧人答說:「是《無言童子經》。」

和尚問:「共有幾卷?」

僧人答說:「兩卷。」

和尚反問:「既然是無言,怎麼還有兩卷?」

那僧人愣了半天答不上話來。龜山和尚代他說:「要論無言,豈止兩卷。」

無言之教,豈止兩卷?法身真如功德,豈是三十二相之眼見,音聲流布之耳聞,可以涵容得盡?佛陀以相即無相,除去吾人常見,令人不滯於六塵緣境的妄相。佛陀用此偈總結「伏心離相」的空理,空去我等四相,不住於心外六塵的染汙,心內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達到真空離相的境界。

經中,佛陀破除對「佛相」的住相者,共有四處;破除對佛陀說法「法相」的執取,也有三處,即:

(一)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第七分)

(二)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第二十一分)

(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第二十六分)

佛陀要我們不應住六塵生心,不住六塵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於色塵和聲塵意欲求見法身如來,了不可得!以染汙境求清淨法身佛,如此愚痴行徑,不就是在行邪道嗎?

六祖惠能大師說:「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內覺諸心空寂,不被六塵所染。外不見人之過惡,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覺。覺即是佛也。

有人問傅大士:「世間萬物有生有死,事有成有敗,我們如何能久住常樂?」

大士回答:「有為諸行,即成魔業,令人不得久住安樂。」

「什麼是有為諸行?」

「慳心是行地,貪心是行地,殺害心是行地,食噉眾生心是行地,偷盜心是行地,瞋心是行地,邪妒心是行地,損他利己心是行地,調戲心是行地,歌舞心是行地,綺語妄言心是行地,惡口兩舌心是行地,嫉能妒賢心是行地,愛憎心是行地,彼我心是行地,互爭勝負心是行地,相凌滅心是行地,相鬥打心是行地,一切諸慢心是行地,我人心是行地,不慈不孝心是行地,無慚無愧心是行地,違恩背義心是行地,不謙讓心是行地,相誹謗心是行地,毀呰心是行地,世間非道理心是行地,不恭敬心是行地,眼貪華豔之色是行地,耳貪非法之聲是行地,鼻貪非法之香是行地,舌貪非理之味是行地,身貪細滑是行地,意緣惡境是行地。一切有為諸行,若善若惡,皆是魔業也。此諸行流轉生死,無有休息,常處闇宅,永劫長夜,無有光明,急須遠離。」

雲巖曇晟禪師有次上堂說法:「有戶人家的一個兒子,問他什麼,無所不知的。」

弟子洞山就問:「他屋裡藏有多少經書?」

雲巖說:「一個字也沒有。」

洞山問:「那他為什麼能知天下事?」

雲巖說:「因為他日夜不眠。」

洞山指一指自己的胸口問:「這一件事他能回答嗎?」

雲巖說:「能回答,但是不回答。」

晝夜惺惺然,靈光獨耀,不被六塵昏昧,此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功用遍及河沙法界,眾生剎塵心念,無所不知。這本來事,非諸佛獨據,為人人有名有分,如何說得?狐疑凡夫,聞之心即狂亂,因此曇晟禪師說:「能回答,但是不回答。」

善財童子在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時,首先參訪可樂國和合山的德雲比丘,但找了七天遍尋無蹤,終於在某個山頂,發現他的行徑。

善財童子說:「您一峰飛過一峰,我今日才看到您的影蹤。」

德雲比丘回答:「我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下過妙峰頂。」

來去坐臥是生滅相,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道出一句「無來無去」的不動實相義。佛陀演說金剛妙法,亦即向吾人滿盤托出一個摒去塵影,心離諸相,呈露無片點雲的萬里晴空。以真空故,納千萬象,事理不礙,空有交融。

從前京都南禪寺門前有一位被稱為「哭婆」的老太太,下雨天也哭,放晴日也哭,每天就是哭個不停。南禪寺的和尚問他:「老太太!什麼事讓你這樣傷心呢?」

老太太說:「和尚啊!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做草鞋店,二女兒嫁到雨傘店。如果天氣晴朗,我就要發愁賣雨傘的女兒傘賣不掉;如果下雨,我就擔心做鞋的女兒生意清淡,所以不論晴天雨天都為女兒苦惱,我怎麼能不哭呢?」

和尚說:「老太太!你別哭,不論晴天或雨天,你都要歡喜,我傳授你方法:當晴天的時候,要想大女兒的鞋店生意會變好;下雨天的時候,要想賣傘的女兒店中人潮熱絡,如此這般,晴天雨天你的女兒都有生意上門,你何必再傷心難過呢?」

從此以後,哭婆的老太太就變成笑婆。

猶如這則「哭婆笑婆」的故事,老婆婆就像凡夫心,隨逐外境,生憂悲惱苦,和尚要她一念轉悲成喜,一樣的晴天雨天,外境沒有兩般,我們的心卻能造地獄也能造極樂,所以義玄禪師說: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於染汙塵境,枉受晴雨之撥弄,產生悲歡無常之苦,若能洞察生心皆妄,一念不生,澄然寂靜,便永居安樂國土。

般若無漏的功德,永明延壽禪師於《萬善同歸集》中有深刻的註解:

離般若外,更無一法。如眾川投滄海,皆同一味;雜鳥近妙高,更無異色。或不謂般若,但習有為,只成生死之因,豈得涅槃之果?

若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

後世餘殃債。

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

還墮泥犁中。

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

不證寂滅忍。

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

不趣真常海。

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

不入金剛定。

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

不契無為果。

故知般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舟楫、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驚昏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愛之甘露、截痴網之慧刃、給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虛設。

《萬善同歸集》:

祖師云:「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乃至成佛究竟位中,定慧力莊嚴,以此度含識。故佛云:「我於二夜中間,常說般若。」

習題

1.為什麼眼見心想的三十二相,不是佛的真身?

2.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指的是什麼?

3.佛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什麼含意?

4.為什麼於六塵中求佛了不可得?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