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⑤ 慈悲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轉換心念,人生自能海闊天空。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有了慈悲的光明,世界才能充滿溫暖的希望。「慈悲」二字,慈,是把快樂給人;悲,是替人拔除痛苦。你有痛苦,我願意為你拔除、願意帶給你快樂,這就叫作慈悲。

「佛教以慈悲為懷」,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話語。但是慈悲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也不是要求別人給予我們慈悲,而是我們要給人慈悲。

所謂「無緣大慈」,即慈悲不一定要彼此有緣,並非因為你是我的家人、朋友,我才愛你,我才對你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不管你認不認識我,你有苦難我就要幫助你,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

而「同體大悲」,是我把你看作跟我是一樣的。其實,奉行慈悲並不難,重點是要學習立場互換。你受苦難,我幫忙你;假如我有了苦難,我也需要人家的幫忙。因此,立場調換了以後,慈悲心自然就油然生起了。

我常常告訴徒弟:「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因為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是做人本來就應該具備的條件。但是慈悲如果運用不當,也會淪為罪惡。例如,父母縱容子女,造成社會問題;姑息惡作,導致社會失序;濫施金錢,助長貪婪心態;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這些都源於沒有正確的知見,缺乏道德的勇氣。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以正見為前導,否則你的濫慈悲,可能失去原有的善心美意。

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如我們到寺院禮佛時,一進山門,會先看到一尊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坐在山門口歡迎我們,這叫做慈悲的攝受。但是進了山門之後,會見到一位手拿金剛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來很勇猛威武的韋陀護法天將,就是以威力的慈悲來折服我們的煩惱。

有的人在愛的慈悲鼓勵中可以進步,有的人在嚴厲的折服裡心生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風、夏天的雨水,雖然能使萬物生長;秋天的嚴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萬物成熟。

傳播善美思想 是永恆的慈悲

然而,一般人做到的慈悲大都是「一時的慈悲」、「熱鬧的慈悲」,很少做到「寂寞的慈悲」、「永恆的慈悲」。什麼是「一時的慈悲」?例如濟苦救貧,這種只能濟人於燃眉之急。「熱鬧的慈悲」,如你去參加一場齋戒法會,以莊嚴肅穆的場面來攝受他人,這也是無法久長的。那麼,什麼是「寂寞的慈悲」呢?就像社會那些從事文化事業的人,他們默默耕耘,默默承受寂寞之苦,雖然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關注,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無遠弗屆的。什麼是「永恆的慈悲」?興學辦道,以教育方式,從根本上啟發眾生的慧命;著書立說,傳播善美的思想,這就是「永恆的慈悲」。

總之,如果我們能用慈悲的心,對人體貼關懷;用慈悲的眼神,看待萬事萬物;用慈悲的愛語,隨喜讚歎;用慈悲的雙手,常行佛事,使自心與慈悲合為一體,不但自身的慈悲力增長,更進一步使整個宇宙都充滿慈悲。慈悲是一張無價的「通行證」,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時時擁有歡喜,處處得以安身立命。



我童年出家,就常聽到人家講「人生是苦」、「人生如苦海」、「人生多苦難」。佛教講「苦」,有所謂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無量諸苦;即使人生是快樂的,樂受也會壞苦。當時心中很不以為然,總覺得難道大家只是為了苦才來學佛的嗎?為什麼人要來吃苦呢?人生的意義很苦,學佛要受苦消業;由於傳統佛教過於重視「苦修」的思想,讓學佛的人,身心都苦,每天的生活搞得愁雲慘霧。

我認為,苦不可以完全從消極上來解釋,苦對人生有更為積極的意義。人要能接受苦,才能成長,不能吃得苦中苦,哪能做得人上人?不吃苦、不辛苦,哪裡能有成果?

實際上,苦是「樂」,但是「苦」怎麼變快「樂」呢?苦是教我們要怎麼透過苦、降伏苦、衝破苦,進而得到安樂;因為快樂沒有不從苦後而得來的。就是良田裡長滿了稻穀,你不辛苦的去收成,也難以供應所需的糧食;黃金隨潮水流下來,你不起早去把它撈起來,它也不是你的。就是經商獲利,那也是辛苦賺來的;工廠工人領取薪水,那也要辛勤努力才能獲得。因此,沒有辛苦,哪有所得、哪有富樂?天下的事情,沒有說不經過苦,便能獲得的。

所以說,苦是一種教育。小時候讀書會覺得很苦,但如果你接受這樣的訓練,就能汲取到知識的養分;童年的時候做事,會感到辛苦,如果你不偷懶,能面對苦,接受苦的訓練,就能獲得生命的養分。

苦,是一種力量。你能吃多少苦,將來就得多少快樂。好比挑擔,有的人能挑二十斤,三十斤就挑不動了,不能吃苦;有的人能挑五十斤、一百斤,感覺還很輕鬆自在。不怕苦、能吃苦,將來的人生就不同。

苦,是一種營養。人的生活之中,如果沒有天災的苦難,就不知如何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如果不能體會人禍的苦難,就不知道防備苦難的壓迫,所以人要知苦。

苦,是一種磨鍊。在佛教裡,有很多修行者特地要去修苦行,用苦來訓練自己;運動員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想要獲得金牌,如果不經一番苦練,怎麼能獲得呢?

找到離苦方法 就能歡喜

飢餓是苦、寒冷是苦,被人家欺負、打罵、委屈、冤枉都是苦,如果你有擔當這許多苦的力量,就能降伏苦,不為苦而苦。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懂得苦,想要停止苦,就要找到降伏苦的力量、遠離苦的方法。

人生是苦,我想觀念要改變。這個觀念對我們人生的成就有關係、很重要。過去有一個老婆婆老是哭,法師問他:「老太太你怎麼老是哭?」

他說:「法師你不懂,我有二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傘的人家做媳婦,我看到天天出太陽,就想到雨傘沒有人買,大女兒的日子怎麼過呢?就為他掛念,所以哭啊。我的二女兒呢?嫁給賣米粉的人家做媳婦,看到下雨,沒有太陽晒米粉,米粉怎麼能賣呢?我就為二女兒哭。」

「老太太不要這麼想嘛!想法可以改變。」

「怎麼改變法?」

「以後看到下雨了,不要想二女兒,想大女兒,喔,下雨了!我的大女兒雨傘店生意很好喔;出太陽了,想二女兒,今天太陽這麼好,我的女兒米粉晒得很多,生意一定很賺錢。你這樣改變想法,苦樂就不同了啊。」

「可以改變啊。」老婆婆就這麼改變,不哭了,每天笑。下雨天為大女兒笑,出太陽就為二女兒笑;從此他不叫哭婆,變成笑婆了。

所以我要改變佛教的說法,讓大家不要天天喊:「煩惱啊!煩惱啊!苦啊!苦啊!」人來到世界上才多少春秋,你為什麼來的?你是為了苦來的嗎?我們是為歡喜到人間來的,我們是為快樂到人間來的。

為了歡喜、為了快樂;苦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我們不能把這個過程當成我們人生的全部。因此,苦對人生有積極的作用,我們大可不必怕苦;不怕苦、不怕難的人才能有成就,否則在苦難之前畏縮不前,也就一事無成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