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新話】傳奇影后張艾嘉 有她在,有我們在 電影會一直存在

THE MERIT TIMES
文/陳煒智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文/陳煒智

距離張姐上一次《最愛》獲獎,轉眼36年過去。今年4月中旬,張艾嘉第4次奪獎、第3度封后的《燈火闌珊》就將上映。她扮演一個香港婦人,希望繼承亡夫遺志,把日漸消失的港式霓虹燈,重新用手工、用熱情和生命,再次打造出來。



二○二二年、第五十九屆金馬盛會上,張艾嘉以新作《燈火闌珊》拿下個人演藝生涯第四最金馬的表演獎,也是第三度在金馬封后,筆者人在典禮現場高聲歡呼,拍手拍到紅腫發疼也毫不在乎。

張艾嘉和金馬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緊緊連結在一起的。

她年輕時以其俐落的「小妹」形象,還有優異的語言能力,多次擔任典禮主持。等到她站上更高的地位,後輩多半尊稱她一聲「張姐」時,她接下侯孝賢導演的重擔,成為金馬影展的主席,為這個具有崇高地位的國際電影節添加更溫柔的色彩,注入更具遠見的意志,開辦青少年單元,網羅高中及大學愛好電影的青年學子,一起上電影課、一起看電影、寫影評、討論電影、呼吸電影,甚至,親自帶著他們豐容盛裝,走上晚會的紅地毯。她更鼓勵電影人能帶上最親愛的家人坐在晚會現場,讓「家」真正成為電影人揮汗建築光影夢境的最佳後盾;得獎了,他們能為之歡呼,沒有得獎,他們能給予支持和安慰。

張艾嘉總是願意奉獻、付出,願意為了青年導演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電影,不計酬勞支持到底。或者,為了促成好不容易可以推上某個高度的跨域、跨境合作,全身心地專注投入。

我們不必追遠,就看近幾年——馬來西亞導演陳勝吉的《分貝人生》、國際合拍的史詩大戲《夕霧花園》、早一點的大陸導演李玉所攝《觀音山》,還有張艾嘉自導自演的家庭倫理重磅作品《相愛相親》。她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次「演技大觀」,塑造的角色同時兼有活生生人物的寫實面向,還有被投射到大銀幕上、受萬千觀眾瞻仰觀賞時,必須具備的凝聚磁性。女明星、女演員,不同的身分、不一樣「光芒」的亮度需求,張艾嘉都能調和得融洽、自在。

我老了,電影年輕了

還記得二○一七年年底,有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近身訪問張姐。

那時她剛剛卸任金馬主席,我們的訪談從原先聚焦的主題往外擴散,連結到一九八○年代初期「台灣新電影」的全新風貌,談了一位又一位的電影人、音樂人、文化人,談到那個時代的脈搏,還有那份「我們正在寫下歷史新頁」、「我們就在浪潮裡」的激情與感動。

話鋒一轉,又延伸到她在金馬主席任內,為金馬獎帶來的新氣象,為金馬影展擴充的新視野、新格局,不過才幾年的時間,她之後是李安,李安之後是李屏賓,資深編劇大師張永祥在獲頒終身成就獎時的感言說得太好:我老了,電影年輕了,金馬獎年輕了!

這股如同青春之泉汨汨淌流的美好能量,張艾嘉在其中貢獻斐然。不只是金馬「獎」,更是整個金馬影展,以及金馬之外的整個華語影壇,那份團結,那份凝聚力,那份尊重與珍惜。

希望電影永遠都在

距離張姐上一次《最愛》獲獎,轉眼三十六年過去。今年四月中旬,張艾嘉第四次奪獎、第三度封后的《燈火闌珊》就將上映。她扮演一個香港婦人,希望繼承亡夫遺志,把日漸消失的港式霓虹燈,重新用手工、用熱情和生命,再次打造出來。

她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手握獎座的模樣深印我心,張姐娓娓道出的感言,也依舊迴響在我的耳邊。張艾嘉說:

「我心中很感歎,我很怕電影會被小螢幕取代,希望電影永遠都能夠存在。」

有她在,有我們在,電影會一直存在。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