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童閱讀素養 居全球第7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我國學生參加「促進國際閱讀素養調查2021」閱讀素養表現,整體表現成績平均544分,與瑞典並列第7。圖╱曾原信
【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昨與國際同步發布「2021年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結果」,台灣學生整體表現成績平均544分,在全球44個國家地區,與瑞典並列第7,雖較去年前進1名,是史上最好,但成績也較前次略降15分,且是高成就者略降、低成就者略升。

台灣故事體平均分數明顯較說明文分數低。專家認為,未來應把高層次思考的閱讀策略向下延伸,強化學生同理心、換位思考的能力。

紙本評量轉數位 分數大多下降 

教育成就評鑑國際協會(IEA)每隔5年會針對國小4年級兒童閱讀能力進行調查,本屆首度從紙本過渡到數位評量,並橋接樣本進行分數量尺轉換,藉閱讀短篇小說或故事情節的故事體,以及附帶圖表、表格並涵蓋科學、傳記內容的說明文測驗學生表現。

今年新加坡、香港、俄羅斯分居前3,台灣雖拿下第7名,但學生整體表現成績平均較前次略降。計畫主持人、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張郁雯分析,今年由紙本轉為數位評量,文獻顯示分數會較不理想,不只台灣,全球21個國家、地區分數皆下降。

台灣故事體平均分數533分,全球排名第17;說明文平均分數549分,全球排名第7。張郁雯說,學生習慣在閱讀測驗找資訊解答問題,非讀故事的文學賞析,若教學現場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社會情緒,將高層次思考閱讀策略教學向下延伸,分數有望提升。

故事培養想像力 強化分享教學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長陳昭珍則說,故事體文本是培養學生想像力、創意力、同理心的重要文體,內容相對抽象,建議老師及家長能多表達自身情感,強化分享、討論與表達的教學策略。

台灣閱讀高成就學生約占5成,較去年略降1成,低成就占1成5,較去年增5%,中程度者不到4成。中正大學師培中心主任連啟舜表示,3、4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學習閱讀技巧,轉換成透過閱讀去學習新的知識,若沒有在此階段將低成就孩子拉上來,未來恐怕會產生「馬太效應」,強者愈好、弱者愈弱。

國教署長彭富源表示,將透過紙本、數位閱讀並行的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辦理教學策略與工作坊,提升教師教學知能。

PIRLS除了測驗學生閱讀能力,也向學生、教師、家長發布問卷,掌握影響學生閱讀的因素。調查發現,家中有數位資源很重要,但學生擁有自己的數位載具不一定更好;若學齡前能親子共讀、家長熱愛閱讀,也有助學生閱讀表現,不過家長喜愛閱讀比例卻下降。專家建議,師長應教導學生將數位載具用於學習目的,並倡導學前共讀活動,鼓勵家長樂於閱讀,做孩子的榜樣。

影響學生閱讀表現因素包含個人、學校、家庭,張郁雯表示,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當學生閱讀自信愈高、閱讀興趣愈高、數位自我效能愈高,閱讀表現愈好,獨立閱讀也有助於閱讀理解表現。學校部分若歸屬感、學習重視度、閱讀課程投入度都高,也與學生閱讀表現呈正相關。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