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走進紹興

THE MERIT TIMES
文/葉含氤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站在橋上看風景 圖/葉含氤
紹興古橋 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這座城,是蕩漾的,是幽靜的,是緩慢的。它不如杭州有遊客如織的湖光山色,不如蘇州有聞名世界的古典園林。它只是一座尋常的江南水鄉,有水、有橋、有人家,悄聲地,安靜地蟄伏著。不崢嶸突兀,不顯山露水,安安靜靜地做自己。它有煙火氣,有參差毛邊,有巷弄俚俗,卻也有水鄉清麗。

這裡是紹興。靜靜的流水彎彎的橋,兩旁有黑瓦的民房。一幅美麗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行前,我本不是計畫來這裡的,而是杭州。但有一日,腦中突然竄入「紹興」這個地名,於是想著,去看看吧。它與杭州比鄰,從蘇州搭高鐵往南,途經杭州,再多坐一站,就是紹興。

抵達紹興第二天清晨,我即乘公車到著名的八字橋。八字橋不僅是當地著名的古橋,周邊也是受保護的歷史街區。紹興的歷史街區與別處不同,別處大多發展成沒有住家的純粹觀光區——例如烏鎮的西柵,但這裡卻還是當地居民活動的場域。日日有炊煙縈迴,有家長里短,有早上趕著出門工作的人,有孩子們上學的足跡,也有在屋前灑掃的老人。每每走進這些地方,彷彿進入了別人的生活場景。

以前總在小說中看見江南聚落裡的「月洞門」,當時不明所以,直到來至紹興。紹興的老街區還保留著舊時代建築,因此走在八字橋周圍的街道,常會看見有如圓月般的門,但這個「門」,並沒有門板,而是開放式的,門外有行人往來,門內則是一個群居的大院。

我曾好奇地走入街邊的月洞門內,裡邊構造是如三合院的ㄇ字型。紹興的月洞門內,是可以一進一進地往裡延伸,可見是多戶居住的。這樣的房子,往往老舊而凌亂,甚至帶著點土霉味,但並不破敗。洞門內有個中庭,有些是開放式的寬敞,有些則會用方磚壘起小花圃,種些月季或蜀葵,從外往裡看,宛如照壁阻隔。月洞門外,也常見有老人婦女,端著麵碗站著吃飯,閒適悠哉。這樣的地方,樸素質野,帶點不修飾的鄉俚氣,讓人感覺既真實又奇特。

八字橋,是紹興歷史文化的象徵之一,也是老紹興的代表。關於這座橋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宋嘉泰年間的地方誌,可以確定的是距今已有八百年,不過記載時已是重修的年代。所以若要查考此橋的源頭,年代肯定更久一點。

我是到了紹興之後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的橋,這麼美。橋因水而生,景也因橋而生。它的美在於與周圍的房舍街巷融為一體,整體環境保存得很好,也就不覺得突兀。

江南多是圓而陡的虹橋,但紹興的橋,不圓,也不陡。它由青石砌成,散發著經過歲月淘洗磨礪的潤光,自然而內斂。它的坡度和緩,不躁不顯,朝雨暮雲間,雖有行人步履往復,卻有岑寂清冷的韻味。

我在橋上流連許久,看著日陽從東邊緩緩升起,看著水中浮金瀲灩跌宕。此時早起的人們,有的牽著自行車,有的則是兩袖清風地徒步走過。他們披染著晨光,慢悠悠地上橋,再慢悠悠地下橋,彷彿見多了像我這樣站在橋上猛拍照的遊客,與我錯身時,並沒有多看我一眼。

從八字橋沿著水岸一路走,還會再經過數座古橋,橋墩下總停憩著烏篷船。我有時走右岸,有時再走上橋,改走左岸。一路綿延,直到走出這方圓數里的老街區。

有些居民,在屋子前門的水邊,植些低矮的花樹,花開時斜影映水,很是雅致。有些人的屋子,則是後門臨水,他們總會在臨水邊的矮牆上,擺放著盆景或花卉。這閭里的美,美得自然素樸,是很家常的人間氣息,一點也不刻意,不造作。

在紹興,還常看見住家黑瓦的隙縫間,長著整整一排的黃色的小花,花開得燦燦豔豔的,大概是飛鳥銜來的種子,人們也任其自生自長。我從沒想過,長在屋瓦上的野花,竟能開成此般漂亮有精神。

這是座有水有橋有花,也有人家的城市。它沒有杭州飄逸,也沒有蘇州典麗,但走在青石街巷,總有簌簌清香。

很難用一句話概括這裡,我不勸別人來,因為這裡最美的是生活,而不是景點。但如果你來了,不要急,請慢慢走。♣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