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融冰、海洋發燙 地球正走進未知領域

THE MERIT TIMES
編譯/潘楠慕
字級
收藏文章
50觀看次
芬蘭鄰近北極圈的羅瓦涅米的麋鹿。圖/法新社、美聯社
德國一處燃煤發電廠排放的煙氣與附近的風力發電機。圖/法新社、美聯社
美國猶他州6月也出現「西瓜雪」 圖/法新社、美聯社
「西瓜雪」細部特寫。圖/法新社、美聯社
北極圈的針葉林面積銳減。圖/法新社、美聯社
加州死谷國家公園警告牌寫著「極端高溫危險」。圖/法新社、美聯社
美國加州死谷國家公園氣溫高達攝氏54度,一名遊客與溫度計合影。圖/法新社、美聯社
格陵蘭的冰山正快速消融。圖/法新社、美聯社
歐洲7月熱浪期間,貝魯特一名男子拿水淋頭消暑。圖/法新社、美聯社
印度新德里亞穆納河去年幾乎完全乾涸。圖/法新社、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今年全球氣候從氣溫、海洋溫度到南極海冰數量接連打破紀錄,這些紀錄突破的速度、時間點都屬空前,科學家指出,地球「正處於未知領域」,接下來的情況令人憂心。

由於氣候、海洋十分複雜,一時間尚難以立即將這些破紀錄的氣候事件與氣候變遷聯結,但是科學家擔心,一些最糟糕情況正在發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環境地理學家史密斯(Thomas Smith)說,「我不知道歷史上有像這樣,氣候系統中的所有部分,都正在突破紀錄或者處於非正常範圍」;倫敦帝國學院氣候科學講師塞皮(Paulo Ceppi)博士說,由於燃燒化石燃料以及自2018年後的第一次聖嬰現象造成的氣候自然暖化,都使地球現在「正處於未知領域」。

2023年入夏以來4個被打破的氣候紀錄,包括: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和最熱的月份、極端海洋熱浪,以及南極海冰數量破新低。

7月6日是史上最熱的一天,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測得該日全球日均溫達到17.08oC,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與緬因大學觀測到的紀錄更高達17.23oC。

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之前時期高出1.47oC,緊接著7月又打破紀錄,根據歐盟的觀測,7月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之前高出1.5oC。

持續燃燒石油、煤炭和天然氣這類化石燃料造成當前的暖化趨勢。倫敦帝國學院氣候科學家奧圖(Friederike Otto)說,「這股升溫趨勢的背後原因,100%是人類」。

今年5月、6月、7月全球海洋表面溫度接連創下歷年同期新高,歐盟監測紀錄顯示,7月30日全球海面平均溫度升高到20.96oC,打破先前在2016年3月創下的20.95oC最高紀錄。尤其北大西洋7月海面均溫比同期高出1.05oC,愛爾蘭西海岸海域6月溫度更比歷年同月均溫高出4oC到5oC,格外令科學家擔心。

布里斯托大學地球科學教授施密特(Daniela Schmidt)說,「這一部分的大西洋之前從未發生海洋熱浪,我沒預期到這種情況」。她強調海洋熱浪的衝擊,因為全球50%氧氣由海洋生態系統供應,「大西洋比它所應有溫度高了5oC,這意味著有機體需要多50%的食物,來維持正常功能」。

7月南極海冰面積也創新低,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值減少了260萬平方公里。「英國南極勘測組織」(BAS)專家荷姆斯(Caroline Holmes)說,重點不在於破紀錄,而是「大幅」突破紀錄,發生速度之快也令人意外。科學家們認為,2015年之前,南極可能不會受到暖化趨勢顯著影響,但終究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受到衝擊,「這有點像是掉落懸崖,雖然不知道何時會墜地,但那必然會發生」。

冰河長出紅雪 全球環境壞兆頭

全球暖化導致世界各地冰川正在融化,不過,有些地方的冰川融解也和藻類有關。在寒冷環境中反而能茁壯生長的藻類「極地雪藻」(Chlamydomonas nivalis),造成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常雪白的冰川,呈現紅色調,科學家警告,這種藻類大量生長將加速冰川融化速度。

俄羅斯托木斯克州立大學(TSU)研究團隊8月初發表報告指出,他們到阿爾泰山脈檢視該區域冰層減少狀況,發現一種令人憂心的冰川融化趨勢,而這有一部分是因為極地雪藻造成的。

研究團隊在俄羅斯鄰近哈薩克、蒙古邊境的阿爾泰山阿克特魯(Aktru)冰川群的「瀑布冰川」(Waterfall Glacier)發現「紅雪」,採集樣本後檢驗確認是極地雪藻。除了西伯利亞,美國猶他州山頭今年6月也出現同樣的現象。

極地雪藻因分泌蝦紅素和其他適應機制,能在酷寒環境生長,也因此使白雪呈現鮮紅色調,被稱為「紅雪」或「西瓜雪」。不過,這種藻類大量生長,將減少雪地反射性,因而助長冰川融化。

托木斯克大學冰川氣候學實驗室領導人葉羅斐耶夫(Alexander Yerofeyev)說,阿爾泰山出現極地雪藻並不令人意外,令人驚訝的是今年發生數量之大是10年來僅見,該處冰川60年來已經減少超過25%,這種藻類大爆發又加速冰川流失速度。

科學家推測,今年的異常大爆發,可能與阿爾泰山高地去年降雪量是30年來最多,覆蓋冰川的滿地白雪直到7月才會融化,提供這種藻類絕佳孕育環境。

大型食草動物 減緩極地生物流失

氣候變遷造成北極迅速暖化以及海冰流失,正使極地的植物、真菌類和地衣等生物多樣性大幅減少,不過,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發現,馴鹿和麝牛有助於將極地凍原(或稱「苔原」)生物多樣性流失速度降低大約一半,這意味著,這種大型植食性動物在捍衛生態上,還可發揮更大的角色。

這份研究是在格陵蘭西部康克魯斯瓦格(Kangerlussuaq)進行的一項長達15年實驗的結果。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從2002年展開實驗,以鋼鐵圍籬圍出800平方公尺地,排除或納入植食性動物,實驗這種動物的存在與否,對環境的影響。

實驗中還使用作用類似迷你溫室的「被動暖化室」,將溫度升高幾度,允許食草動物進入加溫環境,觀察在暖化環境下的生物多樣性。

研究中因升溫直接影響,或者與融雪有關的降雨模式變化、草原灌木覆蓋面積增加排擠其他物種等因素,凍原族群多樣性普遍下降,但是,「與讓食草動物能在其中覓食的區域相比,排除食草動物的區域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幾乎是兩倍」。

在加溫區的差異更大,沒有植食性動物區域多樣性減少速度是每10年0.85個物種,有這種動物的區域減少速度僅是每10年0.33個物種。研究報告認為,這是因為植食性動物抑制一些植物族群,讓其他植物比較能蓬勃生長。

這份6月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的報告共同作者、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約翰(Christian John)說,研究結果顯示,「讓大型植食性動物『回歸自然棲地』(rewilding),或許是一個對抗氣候變遷對凍原生物多樣性影響的有效方式」。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