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81】佛教與政治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佛教徒開闢山林、清理水源、培養樹木花草、種植五穀,都與環保有很大的關係。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之一就是國家恩。我們在人間生活,每個人都需要國家政府來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所以愛國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責任與情操,是不可以分出家、在家的。但是當今不但一些社會人士反對佛教徒參與政治,甚至佛教徒本身,也都盡量避免,不與政治扯上關係。

然而事實上,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人是群眾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必然要與大眾保持密切的關係;既然無法離開群眾,當然也就不能遠離政治而生活。因此,與其逃避這個既敏感而又切身的問題,不如面對它,建立正確的認識。

佛教徒對於政治,究竟是應該積極參與,還是消極觀望呢?太虛大師「問政不干治」的看法,可以說是最為客觀中肯、最具有智慧的見解。甚至不只太虛大師贊成佛教徒應該積極關心國家大事,只是不必熱衷於追求實際的權力運作;就是東晉的道安大師,他也曾經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換句話說,佛教和政治都是眾人之事,彼此息息相關,相互脫離不了關係。尤其我們證諸歷史,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相對的,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才能興盛。

歷代的帝王其實也都深明此理,所以像寶誌禪師受封為梁武帝的國師,華嚴宗的賢首法藏、北宗禪的神秀,都受武則天敕封而為國師,甚至惠能大師也備受其推崇。其他如天台智者大師受隋唐兩代帝王的尊敬,清涼澄觀大師更為七帝國師,玉琳國師為清朝順治皇帝的師父;玄奘大師在主持佛典翻譯的同時,還常隨駕太宗左右,接受國事諮詢等等。

這些大師,雖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是愛護國家的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他們抱持方外之士的超然胸懷,以佛法的無比智慧,為國家的安樂、人民的幸福勇於提出諫言,可以說都是「問政不干治」的最佳典範。包括佛陀自己,為了度化當權者施行仁政,也經常出入王宮說法,為印度許多君王開示仁王治國之道。所以,從佛陀時代開始,佛教與政治就一直維持著密切的關係,佛陀可以說就是「問政不干治」的開山祖師。

因此,佛教自古以來與政治都不是對立的,所有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佛教從不參與,哪一個帝王當家作主,佛教就擁護誰,協助維護社會道德,淨化人民心靈,促進社會秩序,改良社會風氣,佛教實際上對政治是有幫助的。政治能服人之口,佛法能進一步服人之心,因此,佛教護持政治,政治也應該要來護持佛教,給佛教更多發展空間,這是在上位的執政者應該要具有的心量與視野。



佛教與環保

現在是個「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可說舉世都在倡導環保。主要是因為長久以來,人類不懂得愛護我們所居住的大環境,到處濫墾、濫伐,甚至製造大量的垃圾,尤其無節制的排放「碳」量,導致地球反撲。現在幾乎舉世各國都受到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與威脅;也直到這個時候,人類才有了危機意識,才懂得要愛護地球,才知道環境要保護、水土要保持、樹木花草要培植、河川流水要清潔。

這一切都說明,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和我們的關係極為密切。但是環保的議題,並不是現代的人士提起才有環保,佛教早在幾千年前,從佛陀成道說法,一直到現在,可以說,對於環保最為重視,最懂得要維護環境、要愛護地球的,就是佛教。

例如,你可以到印度的靈鷲山去實地一看,雖然幾世紀前因為印度教和回教戰爭而毀滅佛教,但是靈鷲山的雄偉,水土保持做得很好,至今四邊完整,沒有坍方、毀壞,可見當初佛陀就是對環保十分的維護。

假如你再到印度的祇樹給孤獨園走一趟,你會發現,雖然是一片廢墟,但是建築的基礎仍在,到處綠草如茵,跟公園一樣的美麗;水土沒有流失,地基也都存在,儘管你把房屋毀壞了,可是佛教當初在這一塊地上,所謂「黃金鋪地」的祇樹給孤獨園,還是維護得很周全。所以現在的祇樹給孤獨園雖然精舍建築不在了,但綠草如茵,如同花園一樣的聖地,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另外,佛陀的弟子比丘們,當初在山林水邊禪坐修持的許多洞窟,如七葉窟、七葉洞,兩千年來都依然保存完整。恆河流域的兩岸,佛教也都在保護;甚至於現在印度周邊的國家,像不丹、錫金,也都成為世界上有名的觀光王國。因為佛教重視環保,所以他們對古今的千年歷史、對環境的保護,才有今日令人嚮往的所謂人間仙境。

再如拉達克,雖然是個草木不生的貧瘠之地,但是今天仍然有很多的佛教徒在那裡守護著那一塊土地。他們在這裡建了寺院,修整了道路,讓天然環境都保持完整。只是因為氣候的關係,使得樹木花草不易生長,但是佛教徒仍然保護它、愛護它。

佛教除了對現實生活環境的用心保護,我們從佛教經典裡也可以發現,就是那許多的諸大菩薩,如睒子菩薩,他不敢丟棄任何東西在地上,怕汙染大地;他也不敢大聲講話,怕吵醒大地;甚至不敢太過用力地奔跑跳躍,怕踏痛了大地。雖然看起來好像過分保守了一點,但是他愛護大地的這種環保思想與用心,我們不能不對他肅然起敬。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在中國的發展,佛教徒開闢山林、修築道路、建造橋梁、清理水源、培養樹木花草、種植五穀,都與環保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舉例說,四川的峨嵋山,那麼一個地勢陡峭的山崖,但是現在能成為「峨嵋天下秀」,不就是歷代的僧侶們對於環境用心保護的明證。

再例如浙江的普陀山,雖然只是一個海上的小島,卻能把它建設成所謂的「海天佛國」。此外,大陸的許多叢林,都是在叢山峻嶺之中,甚至像山西的「懸空寺」,如果用今日的眼光來看,可以說完全不合建築法規。但是在那種艱難險阻的地方,都能在上面建造寺院,就是因為環境保護的很好,所以雖然是懸空寺,也是非常的安全。

說到建築法,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他是研究古代建築物的專家,他對佛教的建築,真是讚歎不已。例如他看過山西佛光寺的建築後,對古人的建築智慧,簡直歎為觀止。

中國的佛教徒,過去都是居住在山林,以農業為生,他們對山林的維護,對水土的保持都做得很好。因此,歷史上多少次的黃河氾濫,或是大雨沖刷,造成各地土石流失,但我們幾曾聽過寺廟有水土流失嗎?古代的僧侶,他們雖然不是建築專家,也不看風水、地理,但是他們對於環境的保護、運用,都見證了他們的智慧。

兩千多年來,古今的寺廟,雖然時或遭到戰爭、砲火、不仁的帝王所毀壞,但是佛教的道場依然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成為各地的風景區。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那許多山區,古代都是靠僧侶去開發的。像是五台山、九華山,這些佛教的名山,可以說都是山勢陡峭,嶙峋崢嶸,是很難登臨的高山峻嶺;但是經過僧侶們刻苦整修,今天都成為大家朝聖遊棲之地。佛教對環保的貢獻,還能不給予眾知、不給予讚歎、不給予獎勵嗎?

尤其佛教的僧侶們,他們愛護大自然,甚至把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和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像趙州禪師對於「庭前柏樹子」,他都引為是一種禪法的心要;像臨濟義玄的栽松,也都是對於山林的愛護。

甚至過去的佛教徒,不但重視大自然界的水土保持、森林保護,他們對於道路轉彎抹角,也都給予適當地補修,以便讓人行走安全。乃至晚間都會點個路燈,所以鼓勵信徒施燈;或是在各鄉村偏僻的地方,替信徒挖掘深井,讓他取水。所以種種說來,佛教對於中國這一片土地的保護、建設,應該厥功甚偉。

現在不必講其他,就說經過五十年來建設的佛光山,本來是一片麻竹叢生,甚至土壤都遭到沖刷流失,到處是深坑溝壑的荒野之地;但是經過五十年來我們僧信四眾的努力,為台灣建造了一個精神上的佛國世界。不過,政府官員除了刁難以外,他也不會給予僧侶獎狀的,所以誰才是真正的愛國、愛這塊土地?應該要有另外的旁觀者再來做一個評論。

此外,幾十年來國際佛光會在台灣就種了幾十萬棵的樹,平時也常發動會員掃街、淨灘、保護水源、修橋鋪路等,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因此,我們希望今日倡導環保的人士,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委員們,都能看一看佛教徒對環保的貢獻。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