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98】 巴克斯特 對付疼痛有妙招

THE MERIT TIMES
文/楊慧莉
字級
收藏文章
28觀看次
「Buzzy」的發明,造福所有打針怕痛的人,特別是孩童。圖/NPR
巴克斯特希望世人從今而後以文氏圖解的方式重新看待疼痛,讓疼痛獲得不傷身的有效緩解。圖/Good Good Good
艾米.巴克斯特
「巴克斯特作嘔臉部變化量表」用來監測噁心想吐的嚴重程度。圖/Semantic Scholar
「VibraCool」可安全有效緩解膝蓋、背部、肩膀、頭部等身體部位疼痛。圖/Press Hook
減緩疼痛的生理性選擇有很多,包括冥想等。圖/Pexels
文/楊慧莉

生命軌跡

治痛專家成長路

艾米‧巴克斯特(Amy Baxter)是美國兒科急診醫師、奧古斯都大學臨床副教授,也是「疼痛護理實驗室」(Pain Care Labs)執行長。「疼痛護理實驗室」旨在根除不必要的疼痛;因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NIH)的神經科學資金贊助,已有多項紓解疼痛的專利發明。

醫師出身,巴克斯特有著廣泛的醫療研究生涯和許多科學貢獻。她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嬰兒疼痛紓解等等。也許,最著名的是,她是「巴克斯特作嘔臉部變化量表」(Baxter Animated Retching Faces Scale)的幕後先驅。這種工具用來監測噁心想吐的嚴重程度,已有多語言認證,目前常用來舒緩癌童不適。

兒時表現見端倪

巴克斯特成長於康乃狄克州。儘管家境清寒,她很早就立志當醫師和企業家。小時候,她會坐在門外階梯上,身旁放著一瓶紅藥水,想像萬一有人受傷,她可以及時提供救援。此外,她很早就會挨家挨戶賣東西,甚至四歲時就拿著彩繪的石頭或圖畫書到別的公寓外頭販售。其種種表現,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話,「從小看大,三歲看老。」

大學時,巴克斯特上耶魯大學和挨默里大學醫學院,如願的成為兒科急診醫師。當兒科醫師時,她便開始專注於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包括從打針到作嘔想吐等不適。為了讓注射更容易,她用所獲得的第一筆NIH資金,發明了一款叫「Buzzy」的醫療保健振動冰敷袋。

她之所以設計出「Buzzy」,是因在診間看到很多大小朋友很害怕打針。於是,希望藉此發明,減輕他們的恐懼。「Buzzy」使用專利技術,產生不同頻率的機械振動,可協助阻斷疼痛,各年齡層均適用,只是特別適合打針怕痛的小孩。它曾在美國競賽類節目《創智贏家》(Shark Tank)中成為矚目的焦點,後來用在五千多所醫院和醫師辦公室,當作注射輔助。

創業成為企業家

「Buzzy」的發明也讓巴克斯特往企業家身分邁進。為了獲得NIH的政府資金補助,巴克斯特於二○○六年成立「疼痛護理實驗室」。後來,當發現對打針的恐懼在過去二十年來成長了三倍,巴克斯特更努力讓決策者意識到此問題讓有些人在疫情期間不想打疫苗。接著,她得知一位同事因害怕止痛藥成癮而延後全膝蓋置換手術,就讓同事試試「Buzzy」,沒想到也派上用場。不久,她便順理成章,成為NIH的全職研究員,希望能找到緩解疼痛和戒藥癮的最佳方法。

NIH的資金挹注,讓這位兒科醫師用創業開啟許多的發現和研究,從意識到普遍性的恐針症、了解疼痛的關鍵原因到建立一個自然有效緩解疼痛的全新平台。

發明「Buzzy」和完成NIH資助的研究後,巴克斯特持續走在鑽研協助緩解疼痛的路上,只是受益對象變成因各種醫療原因而飽受疼痛之苦的成人。期間,所研發出的「VibraCool」,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許可的產品,可安全有效緩解膝蓋、背部、肩膀、頭部等身體部位的疼痛。此發明使用薄的凍結冰袋降低發炎,並結合高頻率的局部肌肉振動治療,可增加血流,加速痊癒。她的另一項專利品「M-Stim」與「VibraCool」合併使用,已經過五十多次的臨床測試,持續證實能真正緩解疼痛。

疼痛研究的動力

二○一六年,巴克斯特辭掉正式的醫療職務,專注於研究和創新。目前,她接受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的資金贊助,鑽研可緩解下背部疼痛的技術,以降低鴉片類止痛藥的使用。她的目標是協助降低對止痛藥的依賴,並希望在治痛領域上研發和精進。

巴克斯特曾於受訪時,被問到其疼痛研究工作背後的動力為何?

她表示,女性、母親和急診醫師都善於創造多種個人化的正確答案,我們不相信只有一個正確解答,而我同時擁有這三種角色,因此會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再者,我出身貧寒,只要跟浪費有關的事情,不管是生命、健保費或資源,基本上都很困擾我,而疼痛是人們在健保上花費最多的部分,但預防疼痛和積極治痛可一點都不貴。

「經二十年研究神經和腦袋之間的互動方式,我想改變人們對疼痛的想法和處理方式。」巴克斯特說。



疏通之道

治痛

可以不傷身

現代人面對疼痛,多以止痛藥解決,而止痛藥一旦濫用,往往後患無窮。人們之所以過度依賴藥物,巴克斯特將其歸諸於人們對疼痛的不理解。

疼痛是健康警訊

她回憶念醫學院時,學校只用了兩天的時間教導疼痛相關知識,而且有場下午演講是止痛藥廠商贊助,過程中廠商播放吃了止痛藥就不會疼痛的幻燈片,還送筆和請吃千層麵,然後跟學生說,「家用止痛藥不會讓人成癮,只要在疼痛前先吃。」

巴克斯特認為,止痛藥之所以商機無限,是因他們把「無痛」設定為目標,但這個目標卻摧毀無數的生命。她身邊有不少案例,包括一個朋友的兒子罹患罕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為了不痛,拚命吃止痛藥,最後吃上海洛因而命喪黃泉,享年三十二。

然而,當她投入疼痛研究,才深刻了解一件事:疼痛是每個有機生物體的首要求生警訊,作用是提醒某部位有狀況,別亂碰;「無痛」是市場策略,讓醫師以為只要一顆藥丸就能解決疼痛,也讓人們覺得身體有痛就不會快樂,但無痛的門檻實在太高,很多人原本可以讓自己好過點,卻因無法不痛而提早放棄。

增加掌控力減痛

而今,有別於多數不把疼痛當一回事的醫師,巴克斯特研究疼痛,弄清楚原來發生疼痛時,是腦部接收到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後所產生的痛感,如果想緩解疼痛,可以用不傷身的方式,介入腦神經系統,阻斷傳導訊號。

有此認知後,巴克斯特希望世人從今而後以文氏圖解(Venn diagram)的方式重新看待疼痛,把它與生理、恐懼和控制並列整合,用其他三種力量治痛。舉例而言,她所研發的「Buzzy」,是一種外表有著凸顯其品名的蜜蜂圖樣、內含冰體的振動裝置,要打針時放在手臂上就能預防扎針的疼痛,而其本身就是運用生理這項力量的代表。

她解釋,這種裝置用振動減輕疼痛,原理在於恰當的振動頻率觸動了可減輕疼痛的神經;冰敷的功效在於將冷傳達至腦部,鈍化來自身體各方的感受。不過,若遇到被之前不好經驗嚇壞的孩子,生理治痛法就不那麼管用,還要加上問問題轉移注意力的做法,而「對疼痛的最大介入是了解分心為何有效」。

關於疼痛的運作方式,巴克斯特表示,可透過功能性的磁振造影看得一清二楚,「疼痛,是一串連結式的交響樂,從感覺區到導體,再到決定樞紐,接著到恐懼、記憶、意義和控制部分……如果分心去做決定,疼痛就到不了恐懼和意義層面,這時就覺得沒那麼痛。」

換句話說,你的感覺多半是你所預期的感受。此外,巴克斯特也提醒,疼痛的鏈結很個人化,每個人的疼痛感也不同,正因這種可塑性和個人化,才能讓生理、恐懼、控制的矩陣發生效用;而減緩疼痛的生理性選擇有很多,如冷、熱、振動、深度放鬆、針灸、運動、冥想等;掌控選擇就能減緩疼痛,深呼吸可增加掌控力,選擇想專注的部分也能增加掌控力。

好過點更甚無痛

巴克斯特把「恐懼」和「控制」當作疼痛的「音量調整鈕」。恐懼控制了我們很多的感官。她舉例,在家時,如果聽到風吹草動,耳朵就變得異常靈敏,但如果想起其實還有其他家人在,恐懼就消退,告訴自己別擔心。因此,她建議,何不把疼痛當作一個為了你的安全,有時不免弄錯而嘮嘮叨叨的朋友,只要你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有時忽略一下它也無防?只是這需要更多的練習。

巴克斯特舉自己的經驗為例。有一次,她搭飛機遇亂流。結果,她把整杯熱咖啡倒在腳踝上。脫掉襪子,她看到腳部整片紅腫,眼看就要起水泡了。當時,她無法將腳浸泡在冷水槽裡,但她想起,可以來個生理介入,於是讓一罐未開封的冰啤酒放在她的腳踝處,再拿出隨身攜帶的震動按摩器助陣,疼痛隨即獲得舒緩。

在巴克斯特的理想世界裡,國家的健保系統應能支付止痛藥以外的更好選擇及相關輔導。在真實的世界,美國去年就有八萬人死於止痛藥過量,而百分之八十的藥物濫用都是從開立的第一顆止痛藥開始。儘管目前人們未必能負擔其他選項,而很多醫師也仍不知有其他治痛選項,但巴克斯特提醒,至少你現在知道:在緩解疼痛上,還有其他可使用的更好選擇;而「無痛」的觀念也該拋棄,改成「讓自己好過點」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