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灰猶記

THE MERIT TIMES
文/陳振源
字級
收藏文章
36觀看次
圖/pexels
文/陳振源

一清早,我們在村道奔馳,車廂播著佛音,一灣溪流同行,不時響起:「要過橋」。林木時密時疏,溪流時遠時近,車子急轉後直下,在溪谷前停住。靈柩推至爐前,我們走到亭內等候。日出漸明,陽光益熾,工作人員未抵,我們一行十多人看群山眺曲水,地面染灰路徑斜,空氣澄明卻帶甜。

爐前隔窗處,我們喊著:「火來了要跟著佛菩薩去西方極樂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長輩生前「分享」教誡──身既能不眷戀,身外物又豈須獨占再現。火化成灰,回應處世要義,是豁達,也是解脫。

對送行者而言,要亡者不眷戀肉身,意味生者也不要眷戀往者,在此處作最後道別,將至感至情還給山水。

過去在鄉下,數株果樹時有落葉,枝條過密常得修剪,不時得把乾枝枯葉燒成灰。枯葉散成泥,乾枝初完整,後都成一地白粉,澆水後當肥料是最佳歸宿。「認得灰」是一種決心,一種情緒,一種例外。

許慎《說文解字》說灰是死火餘燼,從火從手。意思是灰是火熄滅後,可用手去碰觸拿著的殘餘東西。撿骨師依順序將成灰骨頭裝入罐中,較長則折半修去,密積後將頭骨放入,再在蓋邊塗膠後封罐,用經被包覆綁妥放入骨灰罐背套後背回。

回程時,颱風造訪,風吹去餘灰,像卸下憂心露出袖衿。佛音縈迴,車橋迴轉,真實又靈幻。在不知多少的寒往暑來日月寖疏後,或將成一縷灰飛。縱使遍灑,天地一無損益亦無所求。是回歸。

岳父一生無求。與其說我們從他對人事的態度中汲取養分,倒不如說他在生活上所扮演的這個「隱士」角色,對我們影響更大。他的開放,讓人們自由來去。感謝佛祖,在他臨別時的那一刻,仍舊沒有失去對生活對分享的熱愛。

有人說葬禮過簡……居士說,父親(岳父)已九十三,要當喜事辦,不要「這個也不行,那個一定要」,應該「這樣很好,那樣也不錯」。一席話符應岳父生前和為貴──不聚財富不擴房產不藏祕密,四海之內皆兄弟。他不會,我們也不應,為滿足禁錮於傳統習俗框架內的大眾視線,增加過多的繁文縟節,過多的矯飾激情,因而抹去追思忘了撫慰。

簡單點。就像三天,注定被砲轟成灰,但這樣的灰,許能飛越山巒海洋,懷著「原來這樣也可以」的念想種子,在某時某地某人心間發芽成苗。好比岳母給孫輩紅包說,「外公要感謝你們來送他最後一程,更會保佑你們平安快樂」。就像大學生收到獎學金時說,感謝爺爺的祝賀。

即使早已成灰,或者什麼都不是,依然有人記得。這才是葬禮。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