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佛──與師父相遇

THE MERIT TIMES
文/能中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學生)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文/能中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學生)

自師父上人圓寂後,弟子開始回想自己與師父上人的相遇,究竟是從哪裡開始?雖然沒有像長老、師兄們和師父的緣分來得深厚,但內心總覺得自己與師父可能也不是這輩子結緣,才得以出生成長在佛光三好人家,受道場、青年團栽培、演唱師父上人寫的「人間音緣」,在師父莊嚴的人間淨土中,一步步受善知識引導薰習、成長,學生內心無比感謝。

是師父無數的善巧方便,才喚醒弟子的願心、菩提心。學生總忘不了在三壇大戒,跪在成佛之道,求受菩薩戒法時,那股從頭頂、貫穿到胸口的炙熱感。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都不忘失菩提心,也願生生世世都追隨師父上人,做他的弟子,只希望下次能再早一點出家、早一點承擔,那該有多好。至少能不只是遠望,而能搆得到師父的衣角。





2023年2月,是流淚最頻繁的月分,除了想念師父、也是感動。回想過去無數次仰望台上師父的身影。有三次內心感到特別的悸動。

第一次,是在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菲律賓光明大學的學生,向九十歲的師父保證,十年後,所有光明大學的孩子,都會弘揚師父的人間佛教。師父真摯的回應,如果我活不到那天,我來世一定會再回來看你,跨時空的承諾,讓底下還是青年的我熱淚盈眶,也百感交集。

第二次,是學生有福報得以在2012年參與「大馬好」弘法音樂會,擔任義工。那時的師父戴著墨鏡登場,正感到詫異和擔憂,師父一開口,就讓眾人安心:「對不起,我跌倒了,讓你們擔心了。」反倒安慰起所有人說:「人生總有跌倒的時候。」當時的我無比震撼,怎麼會有一個長者,自己受傷從不喊痛,反倒想著別人。

第三次,是替佛光會剪輯報告,一遍遍看著師父「一筆字」的影片,那個為了教育,忍著痛、咬著牙、振筆疾書的師父,又再一次的震撼著我。

在弟子報讀學院後,就再也沒有機會看到師父了。雖然知道師父的身體狀況不允許,但總還是會想爭取到法堂出坡,渴望能再看師父一眼。

在學院的這段日子裡,在師父的著作、書籍裡遍尋,只為了能夠再見到師父,看到師父的〈佛陀您在哪裡〉,才讓我驚醒,原來行佛才是與師父相遇的方式。

師父的色身雖然離開我們了,但一直到最後一刻,師父還是這麼的慈悲。慈悲的掛心徒眾弟子們悲痛,而不用棺木,反倒是純淨無瑕的白塔。掛心徒眾沒飯吃,用他最後的舍利,布施供人瞻仰。師父也慈悲的讓弟子們透過讚頌,內心翻湧的情緒得以宣洩。每當讚頌以師父德號為名的讚頌曲,我總會止不住的掉淚。院長今天也點醒我們,你們真的以為是你們在唱歌給師父聽、在陪師父嗎?其實一直都是師父在陪伴我們,直到最後,不離不棄,就像天上點點的星、飄飄的白雲。

現在的我們更應該發心立願,將師父的法弘傳,要為佛教爭光。師父上人留下來的法身舍利,是我們最好的成佛指南;長老惠師父(慈惠法師)也時常在課程中提醒我們,要閱讀師父的年譜,掌握師父弘法歷程及其時空背景的因緣條件,也才能掌握全局,回應當代人民的需求,讓佛教為人所用。身為佛光弟子,覺得自己身負重任,只願自己能有足夠的智慧、慈悲和發心,才能讀懂師父的思想,圓滿師父的慈心悲願。我想我必需非常的努力,以延續師父走過的道路。弟子發願:



1.要發心走在前面,不要怯懦、退縮,對事要發心承擔、不推諉。

2.圓滿論文,取得學位,不愧對師父辦教育,提高僧人地位的深心,也期許自己未來能為人間佛教著書立說。

3.要接受、要耐煩、要受教,因為唯有規矩才能成方圓。在持戒上,要更加嚴謹。

4.開山寮走一遭,大概能想像師父晚期色身承受著極大的痛苦,但師父卻為弟子們留壽;全心全意布施他有限的生命,只為創造無限的因緣。反思自己要從布施、忍辱好好學起。

5.時時憶念師父,閱讀《星雲大師全集》。如果是師父的弟子,恐怕悲觀、怯懦、消極的念頭都不能有,這不是師父的教法,這樣會愧對師父。



師父是歡喜的、積極的,每一面都是光明、透亮、澄澈的。我也要改造自己慣性悲觀的思惟模式。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