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適應逆全球化時代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20觀看次
社論

全球經濟格局正在變化,行之久遠的全球化趨於破碎,全球性的在地化方興未艾,逆全球化時代應運而生。

數十年來推動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卓然有成的多邊體系正在逆轉,經貿合作與共同發展逐漸被安全與夥伴意識取代,歐美國家先高奏脫鉤吊門,後來發現行不通,改唱去風險的變奏曲。由而貿易保護主義隨之而起。 

全球化原為追求經濟效率最大化的資本主義必然趨勢,但在帶動資本雄厚國家與後進國家同步發展之後,世人逐漸發現國與國間的貧富不均與一國之內分配不公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國際嫌隙與內部怨懟叢生。在美國川普政府帶頭下,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接踵而至,貿易戰與科技戰不絕如縷。各個國際或區域組織遭受衝擊,經濟民族主義紛至沓來,美國等國的民粹主義紛紛抬頭,並且經由外交聯盟,使得全球的生產及供應鏈逐漸重組,國際經濟秩序隨而發生丕變。 

全球化其實就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全球生產鏈趨於緊密連結,但在啟動逆轉的同時,疫情意外出現,使得國際連結難以暢行,生產鏈迭出狀況,不少國家開始檢討物資供應與產業政策,從而產生加強自給自足能力的意識。

安全意識和遏制他國崛起意識結合,對全球化產生逆轉效應,即使世界範圍內分工帶來的規模經濟效能下降,也不能完全照應,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對全球供給鏈施加約束,導致供給的重組,也使其成本上升。逆全球化對於比較利益法則的落實構成衝擊。 

美國主導其事,中國大陸首當其衝。在去風險化的政策下,歐美國家力圖擺脫中國,形成供應鏈轉移的牽動效應,無論推動產業鏈的友岸與近岸外包,甚至促進產業回流。「短鏈生產」成為許多國家重組供應鏈奉行的圭臬,生產成本已非唯一考量,安全與生產夥伴的選擇成為重要考量因素,即使全球供給成本為之上升也在所不惜。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等地緣政治事件,短期給供給帶來擾動,也凸顯全球產業鏈十分脆弱。供應與需求兩面同時發功,更為逆全球化加薪添柴。

逆全球化必然造成全球產業鏈的碎片化,也使規模經濟效應被削弱了,重複性建設、投資與生產增加了,企業支付的成本和消費者的購買成本都增加,通貨膨脹的幅度並隨而擴大。過去產業在比較利益考量下進行全球性專業分工,從而享受分工效益帶來的成本下降時代一去不復返。

逆全球化也將加劇地緣政治的衝突,在美國主導之下,圍堵中國及其盟友俄羅斯、伊朗及北韓的組合加速進行,歐盟國家、日本、南韓及印度等國與中國的裂痕擴大,國際間的集團性對抗更加激烈。中國不甘雌伏,也經由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等機制拉攏南方國家;眾多南方國家樂得加入中國主導的國際性組織與合作,進一步擴大已開發國家與後進國家之間的衝突。

逆全球化絕非人類共同體之福,在某些有心國家推動下,特定國家之間的衝突加深了,集團性對抗激烈化了,許多國家的生產與消費成本增加了,相對於全球化帶來的國際整合效應以及民生水準的提升,可謂弊大於利。身為人類一分子,我們感到悲哀與無奈,但除了努力適應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