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茅山 啟發諾貝爾獎的靈感之地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朱旭東
字級
收藏文章
39觀看次
屠呦呦為葛洪紀念館題寫館名。圖/新華社
屠呦呦親筆簽名的《青蒿抗瘧研究》 (1971-1978),現陳列在葛洪紀念館內。 圖/新華社
茅山景區元符萬寧宮景色。圖/新華社
茅山及周邊景色。圖/新華社
站在茅山頂峰,能清晰地看見山下的村落和街巷。圖/新華社
文/記者朱旭東

很多人都知道詩仙李白愛尋仙問道,卻可能不知道這位「謫仙人」,曾是位「茅山道士」;很多人津津樂道《西遊記》中神通廣大的神仙,卻不一定知道這些神仙,可能是茅山道士重新整理並排定座次後,才決出法力高下的;很多人都知道屠呦呦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大陸本土科學家,卻未必知道,她成功提取青蒿素治療瘧疾,曾受一位茅山道士著作的啟迪……

江南多聖地。位於江蘇鎮江句容市和常州金壇市交界處的茅山,在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茅山道教文化遺存主要在句容境內,被譽為道教「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懷才不遇,求仙問道

暑期熱映的動畫影片《長安三萬里》,再次喚起人們對盛唐的追憶,而追憶的重要媒介,就是李白等偉大詩人流芳百世的詩篇。影院裡不時有小朋友大聲跟誦唐詩,便是例證。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之所以能夠成為世人眼中那個骨骼清奇帶有仙氣的詩人,與道教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他一直傾心於遊仙訪道。他曾在〈感興八首〉一詩中坦言:「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而茅山道士,對他有助力之功。

李白和杜甫被譽為盛唐詩歌的「雙子星座」,年長的李白成名在前,同為道友的杜甫對李白敬仰有加,一生涉及李白的詩歌,多達十五首。在一首︿贈李白﹀的詩中,杜甫寫道:「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這幾乎是杜甫為李白刻畫的一幅肖像︱︱懷才不遇、求仙問道、狂歌度日、瀟灑不羈。「未就丹砂愧葛洪」,或是當時李杜二人共同的心聲。修道煉丹,又怎麼能繞得開葛洪?

葛洪何許人也?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人,東晉道教理論家、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早年曾在茅山抱樸峰修煉,所著《抱樸子》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術,為研究中國古代化學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葛洪還撰有醫學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後備急方》(意思是放在手肘衣袖裡面,隨時可以拿出來使用的救急簡易手冊)三卷,內容包括各科醫學知識,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療天花等病的記載,也包括青蒿汁的提取方法。

青蒿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藥用歷史,用青蒿治療瘧疾就是古人總結的寶貴經驗,最早就能追溯到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其中記錄的關於青蒿汁的提取方法,為後人提供了靈感。

彰顯歷史文化主題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她的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二○一五年十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但青蒿素的發現,頗費周折。

一九六九年一月,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組建科研團隊,由屠呦呦擔任組長,收集和解析中醫藥防治瘧疾的信息,不斷進行中藥實驗篩選,研發抗瘧中藥。

一九六九年二月至四月,屠呦呦團隊系統收集、整理歷代中醫藥典籍和訪問名老中醫,編寫出六百四十種方藥為主的《瘧疾單秘驗方集》,作為研究工作的依據,並油印成冊轉贈相關研究機構,共同發掘。

團隊歷經三百八十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屠呦呦重溫葛洪《肘後備急方》時,發現其中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未提及煎煮,意識到提取過程需避免高溫,由此取得了青蒿抗瘧篩選的突破,也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一步。

為紀念葛洪,彰顯歷史文化主題,提升城市品位,句容市二○○二年三月將華陽公園更名為葛仙湖公園,異地復建大聖塔、葛仙觀等古建築。葛仙湖的功能由天然蓄水溉田的水庫轉變為集行洪、排澇、景觀功能於一體的城市休閒娛樂觀光湖。

在葛仙湖公園西北側,新建一座葛洪紀念館,館名即由屠呦呦題寫。紀念館三樓的玻璃櫃中,陳列著一本屠呦呦親筆簽名的《青蒿抗瘧研究》(一九七一~一九七八)。這本書,由葛洪研究會會長胡曉峰轉贈而來。屠呦呦在封面上寫道:「葛洪的《肘後備急方》給青蒿素的發現帶來啟迪和靈感。」



怪石嶙峋

一個講故事的好場所

茅山最高海拔只有三百七十二點五公尺,與其他名山相比,很是微不足道。站在茅山頂峰的「九霄萬福宮」,能看見山下的村落、街巷。這個高度,可以俯視眾生,看得見人間煙火,聽得到民間疾苦。茅山的高度,讓隱居修道之人出世入世都很方便,就看能否修煉成高深道行,有無為世人降妖伏魔之心。

拋開誰是「華陽洞天主人」之爭,西遊記中的各路神仙,並沒有脫離陶弘景編撰的神仙體系,哪個神仙更厲害?在這體系中已有界定。有所參照,才能煞有其事、自圓其說,才會讓人將信將疑。這或許是茅山道士對《西遊記》等神怪小說最大的貢獻。

影視劇的無心插柳

憑借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丘處機的形象,全真教名揚天下;影視演員林正英出演的「九叔」等角色,茅山道士形象深入人心。這兩個人物,代表的恰是道教中的兩大派別。

全真派是後期道教最大的派別之一,其創始人是王重陽。先吳文化博物館館長翟忠華說,元朝以來,全真派與正一派一起延續至今︱︱北方以全真派為主,南方以正一派為主。全真派以清修苦修、獨身素食、蓄發練武為主要特徵,更多強調個人修為。正一派則以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的符籙活動為主,經常要與民眾互動。

「茅山道士的形象,在歷史上並不完全一樣。」中國道教協會副祕書長、句容市道教協會會長楊世華說,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後,道士要為百姓「捉鬼降妖」。李唐王朝奉老子李耳為祖先,道教上升為國教,道士注重個人修為,追求仙風道骨。明朝時期,茅山道教開始衰微,清朝皇帝最初信奉薩滿教,最後多信仰佛教的分支喇嘛教,茅山道教地位日趨下降。

因為統治者的冷落,道教只好將目光轉向社會下層,迅速走向世俗化和大眾化。明清時期的道士,已經無法繼續隱居深山、超然世外,他們不得不移駕就屈,深入民間,通過畫符念咒、驅魔降妖、祈福禳災等道教人員的傳統技能來獲取財物,勉強度日。因此,很多明清筆記小說中的茅山道士形象,並不高大。

香港演員林正英因出演「九叔」一角而走紅,他在影視劇中出演的道士會用茅山術驅邪避鬼,的確是明清兩朝茅山道士的形象。不僅七○後、八○後耳熟能詳,連很多○○後,也印象深刻。

對於這頗為尷尬的「形象代言人」,茅山景區講解員戴左香直言:「我不喜歡『九叔』的形象,但很多人的確是通過林正英,才知道茅山的。」

植被豐茂生態優美

茅山,地處風光秀麗的江南平原,並不高聳的山峰,分流江南兩個水系︱︱東側之水,流入太湖流域;西側之水,匯入秦淮水系。轄區面積一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營造了一個空氣清新、植被豐茂、生態優美的勝境。

如今的茅山,已是國家5A級景區,不僅因茅山道教成為傳統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還因陳毅率軍進駐成為著名的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但我多次走訪茅山,卻只能是走馬觀花,因為很少有地方能讓遊客停下來,更別說沉思、冥想。連導遊都說:「一般的遊客來茅山,半天就夠了。」句容當地人自我解嘲說,這估計跟他們的性格相關,謙虛,不張揚。

大茅峰北側的仙人洞,全長二百多公尺,洞有三層,層層相通。洞中流水潺潺,怪石嶙峋,石筍、石柱、石花四周環繞,是講故事的好場所。

從仙人洞出來,拾級而上,看到一幅經歷風雨略顯陳舊的道旗,上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上的這句話,似乎有點為茅山開脫︱︱利萬物而不爭。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