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四川翠雲廊 跨越千年仍青蒼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江毅、蕭永航、樊曦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翠雲廊景區。圖/新華社
翠雲廊現場展示的古蜀道和金牛道示意圖。圖/新華社
四川翠雲廊的劍閣柏。圖/新華社
劍閣柏的果實大於普通柏果,小於松果。圖/新華社
文/記者江毅、蕭永航、樊曦

翠雲廊中被譽為「國之珍寶」的是一株名為「劍閣柏」的古柏,樹齡高達2300年。樹高27公尺,筆直挺拔、直指雲霄,為「四川省十大樹王」之一,全世界僅此一株,被評定為「中國最美古樹」。



「唯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公元七五九年,杜甫從甘肅到成都,路過位於今天四川廣元市劍閣縣的劍門關,留下的這首〈劍門〉詩,道盡劍門關的險峻雄奇。丹霞絕壁,橫亙百里,中間彷彿被一劍劈開一道窄縫。站在「壁立千仞」的山下仰望,讓人心生敬畏。

劍門關天下聞名,是蜀道核心標誌之一。但許多人尚不知道,同一區域與劍門關互為依存、歷史更為悠久的,還有一片目前存世時間最長、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樹群︱︱翠雲廊。

最美古樹與活化石

劍門山區氣候和土壤適宜柏木生長。千百年來,當地人民都有栽植柏木的傳統,以致在劍閣形成了川北最大的柏木林區,漫山遍野基本都是柏樹。

翠雲廊以今天劍閣縣內的劍州古城為中心,呈「人」字形分布,北至昭化古城,南抵南充閬中古城,西達綿陽梓潼大廟山。區域內擁有樹齡一百年以上的古柏二萬零三百九十一株,其中劍閣境內現存古柏七千七百七十八株,古柏平均樹齡一千零五十年,最「年長」的「劍閣柏」和「帥大柏」樹齡約二千三百年,被稱為「蜀道奇觀」和「森林活化石」。

走進翠雲廊,林外夏日炎炎,古道涼風習習、蟬鳴陣陣。姿態各異的古柏散布道旁,或挺拔入雲、或蜿蜒虯勁,有的樹徑必須幾個成年人方能合抱。

翠雲廊中被譽為「國之珍寶」的是一株名為「劍閣柏」的古柏,樹齡高達二千三百年。樹高二十七公尺,筆直挺拔、直指雲霄。「劍閣柏」是「四川省十大樹王」之一,全世界僅此一株,被大陸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林學會評定為「中國最美古樹」。

「劍閣柏」奇特之處不僅在於樹齡,還在於其獨一無二的特點:遠看似松、近看是柏。尤其是其果實,大於普通柏果但小於松果。果實呈橢圓形,與松果相似,而普通柏樹果實呈圓形,但從裂紋上看又與柏果相似。

一九七八年經四川省林科所鑒定,此古柏是已知一百五十四種柏樹之外的一個新品種,因在劍閣發現,被命名為「劍閣柏」。由於它具有松樹和柏樹的雙重特徵,當地百姓又稱其為「松柏長青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驛鋪傳遞的國家之一,歷朝歷代十分重視劍門蜀道上驛鋪傳遞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按照明清規範,三十到四十里設一驛,十到二十里設一鋪。直到現在,劍閣縣境內還保留著劍門驛、柳溝驛、漢陽鋪、抄手鋪等老地名。

翠雲廊一處名為「漢德驛」的旅遊公共設施正是仿照古代驛站的形制修建。驛站外立有一尊「張飛植柏」塑像。據民間傳說,當年張飛領兵路過金牛道時,烈日當頭、天氣炎熱,於是號令三軍栽植柏樹,故民間又稱「張飛柏」。與人們心中怒目圓睜的「猛張飛」印象不同的是,這尊塑像是罕見的張飛開懷大笑的造型。

除「劍閣柏」外,翠雲廊中許多古柏都有特定的名字。兩棵連根而生、虯枝交疊的古柏彷彿一對情侶相依相偎,千年風雨也未曾改變。當地百姓因其美好的愛情寓意稱其為「夫妻柏」,樹身上掛滿了紅絲帶。

據翠雲廊景區講解員介紹,近年來當地每年都要在劍門關、翠雲廊舉行青年人才集體婚禮活動,新人們都會在此親手掛上紅絲帶,既是表達夫妻和睦、白頭到老的美好心願,也是立志扎根山區、服務人民的錚錚誓言。

追古之思油然而生

「劍州路旁多古柏,霜皮黛色高參天。」與金戈鐵馬的劍門關不同的是,翠雲廊給人的深刻印象是厚重沉靜。漫步古木參天的古道,隨眼看去,道旁樹木銘牌上的樹齡動輒千年,古蜀文明的遺跡掩隱其中,令人追古之幽思油然而生。

除了土壤和氣候原因外,翠雲廊保存如此完好的主要原因在於從古至今延續的保護傳統。歷朝歷代官府均發布植柏護柏的政令,劍門山區百姓自古以來也都把植樹護路當作行善積德的義舉。

二○一七年,劍閣縣還專門舉行了鄉鎮長離任交接儀式。在時任縣長的現場監督下,幾個鄉鎮的新老鄉鎮長在記載著轄區範圍內古樹數量、品種、有無死亡情況的「交接書」上確認簽字。二○二○年舉行的古柏保護行政首長離任交接儀式上,離任縣長向新任縣長移交了七千八百零三株古樹。

從縣令到縣長,堅持古樹離任交接,這一前後延續五百年的制度被坊間稱為「中國林長制的源頭」。



作別蜀道難見證新時代

路,是文明生長的足跡。「蜀道明珠」翠雲廊所處的,便是古蜀道中大名鼎鼎的金牛道。它是世界上遺存里程最長、保存最完好、資源最富集的人工古驛道,它的形成比古羅馬大道更久遠,被譽為「古代陸路交通的活化石」。

古蜀道是指中國古代從關中平原穿越秦嶺、翻越巴山到達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動脈。古蜀道既是中國古代貫穿南北地理分界線的軍事要道和交通大道,也是聯繫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古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重要交通紐帶。

學術界普遍認為,蜀道是「北四南三」,北邊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南邊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南邊主道是金牛道,從漢中勉縣到成都全長六百多公里,是歷代官方修建、養護、管理的主幹道。

阻擋不了溝通渴望

金牛道的核心價值地段便是劍門蜀道,因其跨越劍門天險而得名。北起陝西七盤關,南至四川綿陽,全長二百五十餘公里,其中劍閣縣境內現存古蜀道約一百五十公里,二○○六年被大陸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三一六年,「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秦惠王聽取了名將司馬錯的建議起兵伐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秦攻占巴蜀,取得「席捲宇內、囊括四海」的資本,奠定了一統六國的重要基礎。

在蜀道歷史上,長期占據主線的是金牛道,因頗具神話色彩的秦王伐蜀、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而得名。據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自沔縣而西南,至四川劍州之大劍山關口,皆謂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千百年來,險峻的地理環境阻擋不了人們對溝通的渴望。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開山鑿壁,成就伴隨了中國古代文明全部進程的古蜀道。

打造一條超級蜀道

如今漫步劍門關、翠雲廊,鐵馬金戈之聲杳然無跡,「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也成為景區的體驗景點。古木參天的蜀道見證著新時代的人們用現代交通工具重塑時空,打造一條條「超級蜀道」。

西成高鐵線穿過廣元市,時速可達二百五十公里的復興號列車不時呼嘯而過。透過車窗,遊客能看到始鑿於一九三○年代的川陝公路、一九五八年通車運營的寶成鐵路、二○一一年通車的京昆高速公路廣陝段、二○一七年全線通車的蘭渝鐵路,以及匯入長江的嘉陵江航道。不同時代的交通動脈在這裡交匯,蜀道變遷在這裡濃縮。

翠雲廊所在的劍閣縣,從「百步九折縈岩巒」變成如今的四通八達。京昆高速、西成高鐵、一百零八國道貫穿縣境,三小時高鐵交通圈輻射成都、重慶、西安等中心城市,高鐵、動車每天停靠最多可達四十一趟次。

一座座橋梁、一條條隧道連通巴蜀大地,改變四川的交通面貌。古老的出川門戶已經蛻變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