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菜根譚星雲一筆字(34)-5】巧思有力(五)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75觀看次
圖為2010年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於佛光山舉行,有來自全球五大洲50餘國、2000多位佛光人代表與會。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海中潛水透過浮力
治病康復展現藥力
歐洲之星運用磁力
篳路襤褸維艱物力
工廠生產水火電力
水面行走身有輕力
發心作務要靠願力
登陸月球沒有重力
做好準備減少用力
大眾輿論無形推力
慈悲喜捨化解阻力
身段柔軟擁有彈力
蓄勢待發十足馬力
全民運動大家著力
牛頓定律地心引力
單親家族全憑獨力
集體創作同心共力
自然天成神工妙力
事半功倍省時省力
善用工具減少人力

 

集體創作

語云:「獨木不成林。」一部汽車,需要引擎、馬達、輪胎、座椅、板金等零件組合,才能出廠上路。一棟大樓,要有工程師、建築師、泥水土木等工程人員共同建造,才能矗立落成。一份報紙,要靠編輯、記者、發行、印刷工人等通力合作,才能出報。一個節目,製作人、導演、編劇、演員等,缺一不可。一個政府,需要內政、外交、財經、教育、國防等各部、各會的多少人才,集體創作,國家才能健全發展。一個人,要靠口鼻呼吸、腸胃消化、心臟製造血液供應全身細胞的代謝之外,手要動,腳要走,眼耳鼻舌身等六根合作,身體才能運作。人也是集體創作的成果,甚至一花一木,要靠風霜雨露的滋長;一磚一瓦,也要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才能成就。
集體創作就是因緣所生法,若無因緣,一切均不得成;如果沒有集體創作,一個機器少了一根螺絲釘,即使再偉大,也沒有用。所以,集體創作中沒有「你大我小」,各個皆重要。
五官的鬥爭,無用的眉毛也有大用;集體創作要養成尊重別人、讚美別人的貢獻,要能功成不居。
一場籃球賽,單打獨鬥會輸,要靠前鋒後衛相互合作,集體創作,才能致勝;羽毛球比賽,即使是兩人單打,也需要教練、裁判,以及許多人供應場地、球具等所需,才能賽成。
沙石水泥,經過混合才能堅固;五指合成拳頭,才有力量。集體創作中,我是眾中的一個,我不是全部;全部叫做因緣,沒有個人。
集體創作是大眾,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共有,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真理,真理不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輔相成。
現代社會重視「集體創作」,個人一枝獨秀的成就畢竟有限,集合大眾的智慧,可以締造更大的成果,所以在工作時與別人接觸,要互相尊重與包容,凡事要以「辦好事情」為前提。
「歷史」,有的時候固然應該寫下標榜個人功勳偉業的「斷代史」,以為嘉勉;但我們更應該鼓勵集體生命接力共成的「創作史」。
「集體創作」不外方法要集中、觀念要溝通;主管必須要有屬下的擁護,屬下必須服從主管領導。能夠「互相成就」,才能發揮「集體創作」,才能共成共榮。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四冊 p.196

 

集體創作同心共力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世間萬物,皆需要眾多因緣相輔相成,才能成立。集體創作就是因緣所生法,若無因緣,一切均不得成,就如一個機器少了一根螺絲釘,即使再偉大,也沒有用。所以,集體創作中沒有「你大我小」,各個皆重要。集體創作是大眾,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共有,沒有個人。「集體創作」不外方法要集中、觀念要溝通,能夠同心共力互相成就,就能共成共榮,創造美好的未來。

身段柔軟擁有彈力
身段柔軟,指的是一個人能待人謙卑、處事圓融。就如小草,看似柔弱,但狂風暴雨來臨時,千年樹木傾折了,它依然安然無恙。又如吃水果,也要熟透了才好吃,香蕉不軟、蘋果不熟,怎麼好吃呢?所以人不是靠強硬而能存在,要靠身段柔軟、態度謙卑才能立身。愈是成熟的水果,枝幹垂得愈低;成熟的人生,都是俯視大地,不是翹首天空,所以謙卑的人才能結交到朋友,圓融即能增加前途的方便。

慈悲喜捨化解阻力
慈悲喜捨,是佛教的四無量心。修習四無量心能夠改善人際關係,化解人生的阻力障礙。慈,即面對惡勢力,能生起寬恕、同情的心念,柔能克剛,自然能產生降伏的力量。悲,遇到邪惡的人和事,要有悲憫的心,甚至化邪惡為善美,有了悲心就能讓邪惡遠離。喜,即見人努力有成,不管冤親,都會生起歡喜的心,常保有一顆歡喜的心,即使遇到困難,也能歡喜克服,所求如意。捨,是捨掉自己的分別執著,捨掉自己的貪愛束縛,捨就是將歡喜、希望給人,甚至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捨得給人,就能克制貪欲,得到自在解脫。

善用工具減少人力
過去子貢問孔子,如何修養仁德?孔子答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一個做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好,按部就班就能事半功輩,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智慧的人懂得善巧運用工具,事先做好規畫,就能減省人力物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修養品德也是一樣,要與這個國家社會各類賢達、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受到他們的潛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也會提升,進而為國家做出貢獻。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