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環保版愚公 30年移走垃圾山

【本報綜合報導】「這些垃圾一下子清理不了,但我再花1年、2年、3年、4年,大不了5年,肯定要清理完。」1990年代,中國大陸一名年輕人南加剛到青海湖草場工作,被遍地的「垃圾山」震驚,難過之餘,他默默許下這個「搬山」的宏願,沒想到一搬就超過30年。青海湖東南方這片已經枯竭的泊湖溼地,因為他的努力而復活,也讓他得到環保界「愚公」的稱號。 今年60歲的南加,杵著柺杖,慢慢行走在草原上。如果不說,或許大家看不出來他的右腿小腿是義肢。南加說,10多年前,他騎摩托車摔傷腿,留下腿疾,醫生叮嚀他要遠離風寒。 但他常年在環保一線,經常要下水清理垃圾,保護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久而久之,腿部感染惡化發炎,最終只能選擇截肢。即便失去一條腿,他仍不覺得遺憾,繼續守護著青海湖,堅持為環保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近期他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花甲之年的他,靠自己的腿,再也走不到青海湖了。但從1991年開始,先後保護普氏原羚、復甦小泊湖溼地、救助青海湖裸鯉(俗名湟魚)、360公里環青海湖撿拾垃圾的他說:「現在普氏原羚保護好了,青海湖垃圾治理好了,盜捕湟魚也絕跡了,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拚命跑腿去保護了。如今少了條腿,也不會遺憾。」 花3年清溼地  讓嘲笑變尊重  在他最初開始清理垃圾時,他變賣掉家中所有牛羊。換來的錢,用來設圍欄,買發電機及抽水泵,以便清理垃圾與種樹防沙。但當時的人們普遍缺乏環保意識,他的舉動招來了牧民的冷嘲熱諷,許多人說他無事可做才去撿垃圾,甚至笑他「腦子有病」。 南加不在意,他花了3年,終於將一片乾涸、滿是垃圾的溼地清理乾淨,然後找了草籽,播種、澆灌,細心照顧。這段期間,他還將他拍到的垃圾成山照片,展示給村民看。慢慢地,村民被南加的行為感動,加入撿垃圾的隊伍。一段時間後,溼地慢慢恢復,泉眼也重獲新生,草長鶯飛,甚至吸引黑頸鶴等珍稀動物的棲息。 「愚公」南加的努力,帶動了周邊的牧民,在經過媒體報導,更吸引中國大陸各地的義工加入,最多的時候,有300人一起跟著南加撿垃圾。他們在小泊湖設立溼地保護站、物種監測站以及生態博物館,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青海湖環保教育。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終於讓當地的生態有了較大的起色。 不斷巡邏草原 拯救野生動物 事實上,在開始清理垃圾之前,南加已開始救助青海湖周邊的野生動物。他不斷巡邏草原,幫助受傷的普氏原羚,無數次解救被掛在圍欄網上奄奄一息的羚羊,最終成功說服農戶,降低草場的圍欄網高度並拔去刺絲,避免刮傷羚羊。 南加的不斷努力,加上大陸環保政策加大對普氏原羚的保護,羊群數量從1990年代的300來隻,增加到目前的近3000隻。 現今,小泊湖從乾涸的鹽鹼地,變成墨綠的溼地,當地生態變得愈來愈好。現在的南加,把他的環保精神傳承給了孫子、孫女和無數的當地人,「有環保,才有未來」正在成為當地人的共識。他說:「我已經做了30年了,我還想做下去。」

MORE

碳費徵收力道不足 學者批難與國際接軌

【本報台北訊】環境部今預告與碳費相關3個子法,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表示,從預告內容來看,碳費徵收七折八扣,實際促進產業減碳力道非常有限,「充其量只是國家減碳的安慰劑」。 劉銘龍建議,除碳費費率應在520新內閣上任後立即公告外,費率不能過低且要有明確碳定價上升路徑,並重新檢視碳費徵收機制對國家減碳的實際推進效果。 劉銘龍進一步分析,在各項「優惠再減免,折扣再抵減」的調整機制下,未來企業實際繳納的碳費可低到1至2折,加上首年減徵額度,傳統高碳排產業負擔大減。 但在面對歐盟碳關稅時,台灣如此低的碳費水準根本不利於抵扣碳關稅,未來輸歐以鋼鐵及鋁相關為主的製品,多數要購買CBAM憑證以補足碳價差額。 劉銘龍說,2.5萬公噸免徵額引發很大爭議,若環境部執意採行,應說明未來分階段調降起徵點、擴大徵收費基的明確時程;另針對高碳洩漏風險事業3階段的碳洩漏風險係數值,環境部也須說明各階段實施實施間,以免遙遙無期,2折打到底。 劉銘龍表示,台灣獨度全球創設一個碳費制定,其實是脫離國際碳定價主流,未來「治絲益棼」的情形也不難預見;從這次碳費徵收辦法草案可清楚看出,各種優惠、折扣、減免措施想方設法,但預期減碳力道有限,跟不上國際淨零主流步伐。 劉銘龍說,與其為排碳大戶「客製」碳費的優惠折扣減免,建議碳排達2.5萬噸以上電力業及製造業,應納入實施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才能有效減碳,並且與CBAM接軌。 未納入前述ETS管制的製造業、運輸物流、住商服務業(教育、醫療與慈善事業可排除),其年碳排量達1萬公噸以上者,可隨用電或燃料徵收碳費。

MORE

全電動化 漢程客運取得首例公車碳權折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為了提升客運營運環境、實踐淨零運輸,漢程客運配合執行減碳計畫,不僅申請到「電動公車抵換專案」全面化電動公車,並通過第二階段註冊申請,一旦順利通過,業者3年期監測可取得1367公噸的減碳額度,也將成為交易標的。 全球努力朝「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如何減碳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包括交通工具電動化等。 高雄市今(4/10)日宣布自去年4月底TPASS月票開賣以來,已售出65萬張月票,達到一年3.6噸減碳量的會員數近300人次,後續將會再回饋達標會員399月票一個月,以鼓勵民眾多加使用低碳運具,打造市民健康綠色生活。 除了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減少自有交通工具的使用,也鼓勵客運業者汰換燃油公車為全電動化客運。 交通局指出,漢程客運於高雄行駛的公車已有92輛,全面電動化,同時業者也通過「電動公車抵換專案」第一階段註冊申請,去年再輔導進行第二階段額度申請,並通過第三方查驗機構查證,正式提送環境部申請審查,若順利通過審核,業者3年監測期約可取得1367公噸減碳量額度,相當於1.45座都會公園一年減碳量。 圖/高市府提供 交通局科長蕭宛琳肯定漢程客為作為全國首例公車碳權額度申請案,具有指標性意義,特別是業者取得認證的碳權後,未來可做為交易的標的。 在強化公共運輸方面,高雄市還有多項配套,包含加速其它客運業者公車電動化的進程,向中央爭取電動大客車汰舊換新補助,調整公車路網及運力配置,全面朝交通平權目標前進。

MORE

15分鐘城市減碳 引發陰謀論

編譯/韋士塔 「15分鐘城市」最初由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莫雷諾(Carlos Moreno)教授提出,是城市規畫的新概念,旨在為居民提供步行或騎乘自行車,15鐘內即可抵達能獲得各項基本服務的地方,包括學校、醫院、超市、餐廳。 莫雷諾教授的理念提出後廣獲認可,他說:「我們必須要讓城市適合步行,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及教育設施,滿足我們日常工作的需求,讓城市更宜居,並減少導致全球暖化的碳排放。」這個理念引發廣泛討論,也有一些城市已開始實施類似的概念及行動,包括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隆納、中國大陸上海,英國伯明罕等。 這些城鎮把「15分鐘城市」的概念導入其建設規畫,但相關措施卻激起部分人士質疑;批評者宣稱,「15分鐘城市」有陰謀,目的是控制人口並限制人們的移動自由。反對這個概念的人士表示,汽車仍然是許多人所需工具,且許多人未必能適應步行或自行車等移動方式。 英國交通部長哈珀(Mark Harper)就是反對「15分鐘城市」的人士之一,他曾在保守黨會議上呼籲「停止濫用所謂『15 分鐘城市』的行為」。 哈珀指出:「讓人們能夠步行或騎自行車去商店、學校,是很合理的訴求,也符合傳統的城市計畫。但我們不容許的是當局可藉此決定人們前往商店的頻率,並強行分配哪些人、那些時間可以使用道路,甚至使用監控設施來監管這些活動。」 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日前也針對「15分鐘城市」概念提出看法,他表示:「一些政治人物只想炒短線,採取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卻未考慮這些方案對一般民眾產生的影響。」 英國牛津郡(Oxfordshire)把「15分鐘城市」概念納入「2040年地方規畫」(Oxford Local Plan 2040),郡議會也批准啟動實驗,設置交通攝影機進行科技執法並對違規者處以罰款,以管制私人汽車的通行時間,每年不得超過100天,藉此鼓勵民眾選擇更環保的運輸方式。這項實驗計畫啟動後,已引發民眾強烈反彈,認為這些措施會對他們的活動及生計產生負面衝擊。 面對這些質疑的聲浪,莫雷諾教授強調,「15分鐘城市」是為了推動「一個有很多分散的市中心的城市,一個更能適應氣候變化的城市,公共空間是為人類服務,而不是為汽車服務」。此概念的目的是減少汽車交通,但並不會禁止人們使用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 支持者表示,這些質疑的聲浪,可能是被錯誤資訊所引導;例如,抖音有一段關於牛津郡的影片宣稱,自2024年起當地居民需要獲得許可,才能離開所在區域,明顯是造假的內容。莫雷諾教授指出,沒有任何「15分鐘城市」計畫使用柵欄封鎖社區或使用臉部辨識系統。 巴黎或巴塞隆納等已經或即將實施這種概念的城市,也明確宣告不會採取這些限制措施。

MORE

環保竹屋 62浪貓當房客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近代文明中,貓咪成為人類最喜愛飼養的寵物之一。泰國是一個愛貓的國家,所到之處都有很多自由自在的可愛貓咪,泰國建築師迪查(Ajahn Deecha)為了安置他救援的62隻浪貓,毅然決然辭去工作,不僅創立了一個園區Mae Wang Sanctuary,更在裡面以天然又環保的竹子,打造成壯觀的竹屋,一個善念不僅讓喵星人有地方定居,更讓全球旅客慕名而來,只為了體驗「貓咪陪睡」服務的療癒感。 Mae Wang Sanctuary坐落在以幽靜的生活步調及山間樹林聞名的泰國清邁,占地2500平方公尺。迪查設計的3層樓高竹造樹屋,除了巧妙將外觀融入大自然,也有高級度假飯店才看得見的設計。 1樓是公共空間,有書桌、座椅、高速WiFi,旅客可在山區盡情用電腦,或純粹放鬆身心靈;2樓有以柚木建造的巨大露台,開闊的視野讓人可一覽山間美景,並聞著草香、花香,享受來自芬多精的清新空氣,迪查還刻意擺放了藍牙喇叭,讓旅客自行播放想聽的音樂。 3樓則是睡眠區,冬天使用帳篷,夏天則用蚊帳,在這個空間隨時可能會被貓咪接近,獲得「陪睡」或Morning Call服務。最特別的是位在露台上的戶外浴室,採完全開放式設計,讓人可以泡澡邊看熱帶雨林的絕美夕陽。 Mae Wang Sanctuary在美國訂房網站刊登的資訊表示:「您不一定要成為貓愛好者,才能與我們一起享受住宿體驗,但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你會被62隻獲救的流浪貓包圍,他們快樂地住在2500平方公尺的圍欄花園區域,還有令人驚嘆的三層竹樹屋,讓您度過難忘的住宿。」 2樓露臺。圖/取自airbnb官網 日本人氣貓旅館 有80隻貓 除了泰國以貓咪當住宿主題,知名訂房平台樂天旅遊日前整理出「2024年日本全國住宿招牌貓排名」;根據平台票選結果,以「可愛」與「最想見到」做為評比標準,全日本前5名最受歡迎貓店長的溫泉旅宿貓,分別是大分縣別府溫泉新玉旅館、大分縣鐵輪溫泉鐵輪湯之香、長野縣野澤溫泉桐谷旅館、大分縣由布院笑貓旅館、靜岡縣宇佐美溫泉海風莊溫泉民宿。 大分縣別府溫泉「新玉旅館」以約80隻貓咪獲得冠軍,值得一提的是貓店長「年糕」,性格親切又熱情好客,還會幫忙照顧旅館裡其他約80隻貓,是人氣直播明星。 此外,位於神奈川湯河原町,距離JR真鶴站步行約8分鐘的「まいきゃっと湯河原」,是間屋齡約30多年的日式木造旅館,除了可以跟旅館中的貓咪共度一夜外,還提供與貓貓互動交流的日式咖啡廳空間,飼主也能帶著自家貓咪一起入住。 羅東「貓的家」 挑貓一起睡 台灣也有不少旅宿業者提供「貓咪陪睡」服務,其中羅東知名貓咪咖啡館「貓的生活提案」,在去年打造成全新旅宿空間「貓的家Maode+」,讓旅客選擇喜歡的貓咪一起睡一晚,並透過與貓同吃同睡、清貓砂等方式當「貓奴練習生」,感受家裡有貓時的住宿氛圍,但限住客為18歲以上。 「貓的家Maode+」指出,若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也可請店員建議,店員會依照旅客習慣(如想要安靜一點、想要活潑的貓咪等)給予適合的選擇,店家也貼心製作每隻貓咪個性的指示卡,方便快速選擇;店內總共有7隻貓咪。 宜蘭羅東「Māode+貓的家」。圖/取自IG@maodejia_catsday

MORE

跨國界的全球倡議 2024世界地球日籲打造「零塑膠未來」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創紀錄高溫、森林野火頻傳、洪水肆虐、嚴重乾旱,這些事件均反映氣候危機已籠罩全球;令人擔憂的是,拯救地球的氣候政策進展有如牛步,這也讓許多人已產生「氣候焦慮」甚至「氣候絕望」的感覺。在這個背景下,「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的意義更顯重大。 世界地球日的核心議題,涵蓋減塑、植樹、拒絕快時尚、教育、排毒(體內環保)、永續、生物多樣性;環保人士指出,世界地球日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創造共同焦點,凝聚共識轉化為集體行動,並提醒人們,「人類需要美好的環境,它也需要人類的保護」。 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圖/截自Earth Day官網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有核心主題,近年來分別是2021年的「修復地球」、2022年與2023年「投資我們的星球」,2024年的主題則為「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s),呼籲全球團合作終結塑膠汙染對地球與所有生物的危害。今年的活動倡議是2040年全球塑膠產量減少60%,為下一代打造「零塑膠未來」。 世界地球日首次舉辦是1970年,起因是1969年1 月一場在加州外海發生的油井爆炸意外,導致油汙外洩。這起漏油事件發生後,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美國威斯康辛州參議員尼爾森(Gaylord Nelson)開始號召校園演講,並致力宣導空汙、水汙染議題。1970年4月22日,尼爾森籌組一場全國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工廠廢物處理和空氣品質法規等重要環境議題的認識。當年的活動,被譽為環保主義概念的先驅,也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環保運動,並促進多項環境保護法案通過。 首屆世界地球日活動在1970年舉行,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環保運動。圖/資料照片 隨著保育意識提升,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加入慶祝地球日的行動,讓這項活動成為全球性的倡議活動,每年此時,世界來自各地的民眾和環保組織都以各種方式,為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聯合國大會更在2009年通過決議,宣布4月22日是「國際地球母親日」(International Mother Earth Day),呼籲各國採取明確行動,轉向對人類和地球都有利的更永續的經濟,遏止氣候變遷、對大自然的人為改變以及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包括砍伐森林、土地利用、集約化農業、畜牧業生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 各國舉辦活動慶祝世界地球日。圖/美聯社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指出,世界地球日已發展至全球193個國家、逾10億人參與的全球環保運動,目標是透過日常的節能減碳和各種地球日活動,致力改善地球環境。 世界地球日網站指出,氣候變遷是人類未來和維持世界宜居的維生系統面臨的最大挑戰。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的人士則表示,「地球日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個讓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機會,提高人們對當地乃至全球範圍內的環境挑戰的認識,並慶祝那些為我們社區做出貢獻的人所取得的成就」。 環保組織強調,守護地球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關注環保議題,珍惜食物減少浪費、自備環保餐具、選擇環境友善產品、落實垃圾分類等。 此外,因應2024年的主旨,在塑膠危機加劇之際,所有人都該體認緩解這個危機的必要性;「綠色和平」指出,塑膠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塑膠提供了便利性,卻嚴重危害環境,並影響生物與人類健康。解除塑膠汙染危機,無人能置身事外,民眾、企業、政府須思考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減量,才是永續之道。 化解塑膠汙染危機,所有人責無旁貸。圖/法新社

MORE

西半部擴散轉差 竹苗中部高屏空品亮橘燈

【中央社台北訊】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網顯示,今天(4日)的環境風場為偏東風至東南風,西半部擴散條件轉差,汙染物稍易累積,預測竹苗、中部、高屏的空氣品質為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的橘色提醒等級。 環境部指出,今天的環境風場為偏東風至東南風,西半部擴散條件轉差,汙染物稍易累積,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臭氧濃度易上升。 環境部預測,宜蘭、花東空氣品質擴散影響區為良好等級;北部、雲嘉南空品區及馬祖、金門、澎湖為普通等級,雲嘉南零星幾站可能達橘色提醒等級;竹苗、中部、高屏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MORE

台灣海底垃圾 農業廢棄物占比驚人

【本報台北訊】根據環境部資料,2023年全台海岸廢棄物約940噸,但海底垃圾的數量多寡?分布熱區,甚至是種類、結構,目前尚未有全面數據。有鑑於此,「骯 der the sea 海底農廢調查小隊」從2023年底,跟大溪漁港的黃士洋船長合作,展開為期一年的調查,每周兩次,在濃郁氣味纏繞的漁獲裡,努力分門別類。 「骯 der the sea 海底農廢調查小隊」的陳彥翎也是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研究生,她表示「河川垃圾有人做了,海岸垃圾有人做了,海底的垃圾卻沒有什麼被關注」。陳彥翎說,她有時看到農藥、除草劑出現在海裡,的確是會傷心,但更重要的是,該怎麼用全觀的調查,去掌握到垃圾的整體比例,包括環境、氣候、甚至是產業等等因素造成。 聯合報推出的影音專題「當農廢沉到海廢」,紀錄陳彥翎、黃士洋等人撿拾海底垃圾並分析的過程,他們從中發現農業垃圾的比例頗高,除了輸水帶、育苗盆等田間常見用具之外,又以農膜的比例最多。該怎麼理解農膜為何沉落至龜山島外海底,陳彥翎預計花上一年的時間,除了蒐集撿拾回來的農膜之外,也會用軟體推估,這一年撿到的農膜面積大小。但,最大的疑問還是農膜究竟從何而來? 聯合報採訪團隊逆著蘭陽溪河谷向上,找出農膜為何從可用工具,但最後卻變為海底廢棄物的原因。 圖/資料照片 蘭陽溪中下游河床,由於海拔漸高,日夜溫差極大,加上砂質地排水良好,是著名的西瓜、高麗菜產地。一行行的西瓜幼苗,要能成功在夏季完熟,用石頭壓住的農膜其實有其作用,因為材質反光緣故,所以能有效抑制雜草,許多農民使用初衷是避免使用大量除草劑,瓜農黃子誠也表示,農膜可以保持土壤溼度,有效保護根部以及土壤。但能這麼指稱海底廢棄物的來源,就等於是蘭陽溪覆蓋在西瓜田上的農膜嗎? 陳彥翎表示,調查海廢最困難的一點就是追查源頭,因為包括河川流域、使用行為、甚至洋流都會影響,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則說,人類犯罪行為可能可以驗指紋來抓兇手,但海中廢棄物是沒有記名跟標示的,頂多只能確定,這是農業行為產生的,要找到丟棄行為人的確很困難。 圖/資料照片 宜蘭縣環保局回覆,未發現大規模丟棄整塊農膜的現況,而實地探查其他西瓜田之後,發現有些西瓜田中間,的確容易找到些許的碎裂農膜,形狀大小與陳彥翎等人蒐集的海底農廢極為相似。瓜農黃子誠分析,如果有農民只顧節省成本,選用品質不好的農膜,的確會因為過薄而容易碎裂。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李新泰則說,有些田地因為重複種植,本來應該屬於一次性使用的農膜,第一時間沒有回收,但也沒有好好撿拾,等到颱風季或雨量大的時候,可能就被一起沖入河谷沖入海。 該怎麼解決農膜問題?顏寧以韓國處理海廢保麗龍為例,她說,當地政府花許多時間請來漁民開會溝通,讓當地跟漁業有關係的產業都能直接對話,了解彼此的需求,同時也鼓勵產業界去開發替代的輔具,並且增加回收機制,花了10年的時間,海廢保麗龍的量從80%減少到28%。如果對應到宜蘭的海廢議題,她則建議加強跟當地農民溝通,不管是回收的頻率或地點都可以增加,讓農民不要覺得回收很麻煩而不願意去做,甚至是隨時可以拋棄,或者是思考農膜還有沒有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減少農膜成為環境廢棄物的機會。 圖/資料照片

MORE

「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溫室氣體減量草案 環境部最快2周內再審

【本報台北訊】森林扮演重要的減碳角色。環境部今天審查農業部「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會議主席、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會後表示,今天是第一次專案小組審查,委員跟專家針對森林經營方式、疏伐、森林固碳效果等等都有提出想法與建議,待農業部針對意見修改後,預計最快兩周內召開第二次審查會議。 《氣候變遷因應法》去年由總統公布施行,明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環境部也依氣候法訂定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並受理新的減量方法審定申請,農業部提送「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及「改進農業土地管理」等三案。 農業部報告指出,我國淨零排放路徑之自然碳匯關鍵戰略中,森林為重要角色,藉由「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及「提升國產材利用」等三大策略達成森林增匯目標。 報告指出,目前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已廣泛流通於自願性、區域性及國內性碳市場,須建立一套符合我國適用的森林經營碳匯方法。草案目的是建立一套具本土可行性的森林經營碳匯效益評估標準,可供後續國內有關森林碳匯專案活動執行。 會中學者專家都提出相關建議,包括森林定義及最小面積是否仍須0.5公頃限制、相關名詞定義、森林火災是否納入碳排、收穫林產品固碳計算機制、碳排監測方式等等。 農業部回應表示,面積每筆還是要符合0.5公頃,才是定義上的森林。另外,收穫林產品的固碳部分,因國際不同方法學計算方式有差異,將再檢討修正,朝簡化及具可操作性考量擬定。 蔡玲儀表示,此方法學將為全國適用,期待內容嚴謹,但也避免審到天荒地老,會盡快處理討論。農業部與會人員表示,認同不只求有也要求好,將研擬更清楚。 此外,蔡玲儀也說,氣候法通過之後,各界都相當關心,當時設了諮詢專線,幾乎每天都接幾十通電話,她詢問同仁,大部分是哪些疑問,得知大多來電民眾是表明自己有一塊土地,是否可以參與碳權。蔡玲儀表示,根據現行規定,個人無法申請,必須是事業單位、各級政府才符合申請資格。

MORE

世界地球日/落實循環再生 咖啡膠囊回收率破6成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今年「世界地球日」年度主題為「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s」,設定2040年減塑60%的減量目標,呼籲加速淘汰所有一次性塑膠製品。塑膠製品創造了便利性,但真的是追求生活方便的「唯一」解答嗎? 由瑞士精品咖啡品牌Nespresso所研發的全球第一顆定量咖啡膠囊,早在1980年代奠定產品100%循環再生的願景,更以回收鋁、回收塑料來製造膠囊及咖啡機,在重視綠色消費的時代,讓咖啡愛好者以更永續的方式擁有美好味蕾享受。 Nespresso自2015年在台灣推廣咖啡膠囊回收計畫,過去多年透過便利回收管道規劃、會員教育及獎勵機制,創造突破60%咖啡膠囊回收率、膠囊回收量更成長近40倍,超越全球平均、締造突出表現。回收後的咖啡膠囊也實際運用於有機農業研究及再生鋁製品,兌現企業永續影響力。 根據國外市場調查研究資料顯示,鋁是地球上回收率最高的材料,可回收率約 100%。憑藉著鋁可以無限回收再利用的特性,Nespresso目前所有Original Line膠囊都以80%再生鋁製成、Vertuo Line膠囊以85%再生鋁製成,其環保材料使用比例更在逐漸增加,期待為消費者實踐更多環境責任。 圖/ Nespresso提供 除了塑膠議題,「減碳」更是地球暖化時代下,企業必須採取行動的重點項目之一。根據Quantis研究,以一杯110mL Nespresso咖啡而言,其35%碳排放來自於咖啡種植階段,而使用化學肥料更是造成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主因。 為此,Nespresso積極於全球各地推廣「再生農業」的種植法,保護產區土壤健康、生物多樣性,更在產地種下740萬棵樹,透過「農林間作」提升咖啡品質,又有碳足跡補償的效果,以行動落實產地永續。 在產品生命周期最終的「回收處理階段」,Quantis評估妥善回收可減少5%總體碳足跡。在台灣,Nespresso自2015年起推廣回收計畫,整合門市、中華郵政全台郵局及i郵箱、商用咖啡用戶回收服務創造便利的回收管道,至今台灣咖啡膠囊回收率已大幅超越全球平均,突破60%的佳績,膠囊回收量更成長近40倍,攜手會員共創環境永續。

MORE
/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