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米樂谷 樂做都會黑暗角落的燈塔

文/派翠西亞  在一般人眼中,輪椅族的李清惠就是弱勢一族,但堅強的她,卻不認為要仰賴他人同情或施捨,才能在社會立足,相反的,她積極工作,努力求表現,用能力站穩每一個職位,直到退休仍一心關懷「弱勢」,希望盡能力多導引孩子看到「不一Young」的未來。 生長於單親家庭的李清惠,兩歲那年因罹患腦膜炎而成為重度肢障者,家人一直認為這樣的孩子「活著,可以呼吸,能自己吃飯,不至於死掉,就該滿足了。」所以小學四年級便讓她輟學,居家10餘年間,李清惠十分自卑,直到22歲才決定鼓起勇氣外出工作。 「從12歲到22歲,我從未出過家門。僅靠著一本破舊的字典,從簡單的字,慢慢學習完整的閱讀與書寫。」雖然靠自學習得不少能力,但在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中,仍不免因為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多次想自殺結束生命。 愛的陪伴帶來奇蹟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群來自教會的大專青年,用愛和陪伴讓李清惠認識了基督的愛,也改變了她面對生命的態度。「從此,許多過去不敢奢望事情,竟如奇蹟(Miracle)般的發生了。」 一踏入社會,李清惠幸運的進入公益團體工作,先從總機人員做起,之後更擔任伊甸基金會創辦人劉俠女士(杏林子)的祕書,負責書信往來及聯絡事宜。「感謝劉姐肯定我的語言與文字天分,為我原本黑暗、困難的人生,打開一扇希望之窗。」 在公益組織工作期間,李清惠因文筆不錯而經常有作品發表,擔任過月刊編輯,也經常訪談名人,創作過繪本,還因為跟一群盲友,一起到學校、監獄、教會唱歌,被看見表演及主持的才華,獲邀長期主持廣播節目,還在公視擔任兒童節目《獨角龍的星球》主持人,並入圍過金鐘獎,可惜與「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擦身而過。 勇於接受自我挑戰 在公益組織的機會開放下,李清惠對於各種邀約都勇於嘗試,也因此經常有機會從工作中成長。「當年很流行藝人結合企業商品,藉拍攝公益廣告行銷商品做公益。我也幸運成為3部公益廣告的代言人,和孫叔(孫越)、張琪、明道等藝人合作。」 「面對任何新奇事務,我總想著嘗試做做看,而最後似乎都有不錯的結果。」她是國內「第一屆輪椅美女代言人」,更承接任務擔任生命教育講師,到全國各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演講,以自身的生命經驗,24年間帶給許多學生及老師深刻的省思。 她還嘗試企畫及規畫國高中營會活動的各項教案,後來也學習組織行政、活動辦理和募款、進而學習管理機構之道,可以說,幾乎一個大型公益組織對內對外的每個部門、每項工作,李清惠全都接觸並執行過。 退休人生更要奉獻 2017年,李清惠在公益組織服務滿25年後,得以從職位上退休,但仍持續獲聘在公益組織中兼任顧問,協助推展各項服務。「名為退休,但其實我一直想著要整合過去所學所能,繼續為社會服務。」李清惠多年來助人無數,默默集結一股蓄勢待發的能量。 李清惠發現都會中,有不少孩子受限於家中經濟,下課後只能四處遊蕩、流連超商或夾娃娃屋,便興起用愛和陪伴,照顧都會地區單親、經濟弱勢孩子的念頭,正好過去在寂寞幼年時曾被李清惠照顧的幾個孩子也長大了,於是在她號召下,「米樂谷」迅速成軍。 李清惠坦言,「米樂谷」就是Miracle(奇蹟)的諧音,而她希望這個小小的燈塔,能夠猶如當年別人願意給她許多機會一般,努力照亮都會黑暗角落孩子的心靈。 降低都會潛在風險 2023年3月,社團法人台灣米樂谷公益關懷協會在新北市正式成立,李清惠承擔起祕書長的重任,包括理事長及會內重要職位,則由幾個後輩擔任。「曾經被幫助的幾個孩子,現在也學著幫助人。」而新北市多所學校獲知有「米樂谷」存在後,也立刻轉介多個學生過來。 這群在公益路上同行的夥伴,很快訂定服務內容包括:安親、課輔、餐食供應、寒暑假活動,以及生活困頓家庭的物資協助,未來還將和心理輔導機構合作。「協會成立至今,大部分經費是由清惠姐提供的,其他成員也會出錢出力。」協會工作人員張志豪,原本有份不錯的工作,因感於李清惠的初心,決定辭去原本工作跟進投入。 一年多來,數百位都會區中的孩子下課後有人陪伴,不再因無處可去而集結遊蕩。「看似光鮮亮麗的都會,誘惑更多、潛在危機也不少,半大不小的孩子需要足夠善良的大人陪伴,才能引導孩子們快樂、正向地成長。」李清惠營造一個安全空間,接納國小到高三的孩子,下課後可以有個充滿「奇蹟」的地方安心成長。 極待資源齊備愛的小船 李清惠的生命中有過失意與衝擊,還好有輔導的哥哥姐姐們帶領,才讓她勇敢面對生命障礙,淬煉出更堅韌的生命力,因此成立「米樂谷」後,李清惠立志接住更多單親家庭、寂寞無助的孩子,在面對破碎與孤獨時,能有人聆聽、陪伴及開導,不再自怨自艾「沒有人愛」或「沒人在乎」。 目前擔任米樂谷協會理事長以及幾位工作人員,皆是在高中時離鄉背井北上讀書,敏感的心事從不願跟「不支持、不疼愛」自己的父母講,所幸當時有大姐姐李清惠陪伴談心,讓他們覺得「有人愛、有人陪伴」。如今在米樂谷的每一個人的願景之一,便是努力提供一個愛的環境,陪伴這群小大人度過徬徨青春期。 才成立一年多的米樂谷,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親友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說實在的有點辛苦。學期間中餐加晚餐持續供餐,寒暑假更要全天供餐,一整年就要60幾萬、課後陪伴的場地費/人力要120幾萬、一年的外聘講師跟活動材料費也要30幾萬…… 截至目前為止,米樂谷因尚未被眾人知道,公開募款效益不彰,但長期免費的福利事業,需要更多有愛心的人主動表達贊助之意。李清惠樂觀相信:只要我們做的是對的事,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聆聽、被重視關懷,一定就能得到更豐富的資源,來齊備米樂谷這艘愛的小船! 米樂谷官網:https://www.miracle.org.tw/

MORE

資深捐血人齊聚 見證50年世代傳承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最近捐血了嗎?捐血人、義工對於捐血運動的熱情與熱血,是捐血率能夠不斷突破的關鍵,隨著捐血運動迎來 50 周年,也寫下了許多熱血無私的故事。由於年輕人捐血率近10年降至僅有10%,中華捐血運動協會與台灣血液基金會,期望能鼓勵更多的「首捐族」加入行列,讓捐血運動持續流動。 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葉金川表示,捐血運動在台灣已推廣了50周年,50年來台灣的年捐血量增長了將近750倍,可以填滿超過6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堪稱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這也象徵著自願無償捐血已是全民參與的公益活動,更是值得全國人民驕傲的「熱血精神」。 回顧過往,捐血運動從初期民眾對於捐血行為的排斥與不理解,以及「血牛」組織的存在,導致當時血液勸募困難重重。然而,經過長期不懈的宣導與堅持之下,如今台灣已實現醫療用血自給自足、供需平衡的無虞狀態。 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致詞表示,國民捐血率近年都在8%以上,名列世界前茅。他感謝捐血人無私的奉獻,只為捐出熱血讓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續、點燃希望,都是「護國菩薩」。他說,去年捐血人次為190萬次,不過,最近年輕捐血人數逐年下降,都靠資深捐血人支撐,盼能延續義行。 6月14日是世界捐血人日,今(14)日捐血運動50周年暨《熱血奔騰50 年》新書發表會上,作者林進修、用血人張育禎、捐血人洪惠玲與捐血大使黑嘉嘉一同與談,分享捐血運動背後的愛與生命的故事。 黑嘉嘉從受到父親影響而開始捐血,打開傳承之路,強調「捐血不僅對健康有益,更重要是助人」的生命意義。 用血40多年的海洋性貧血病友張育禎,回想從有記憶以來,就過著和輸血、打排鐵劑為伍的日子,每兩個星期就要輸一次血,當時經濟還不寬裕,這筆費用對於一般家庭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他也分享道「自己身上流著上千人的血,一路走來若不是這些捐血人們無私的奉獻,恐怕無法成長到現在。」這些無私的愛與奉獻,也印證了那張「我不認識妳,但是我謝謝你」的海報,呼應了受血者的心聲。

MORE

紡織科技改良壓力衣 燒傷復健之路不孤單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成立迄今幫助逾8千名燒傷患者完成身心重建的陽光基金會,為助燒傷患者穩定穿著「壓力衣」進行生理重建,自1999年開始提供壓力衣量身訂製服務,並持續優化製作技術,陽光積極尋求產學界技術夥伴進行品質改良及布料測試,並於2001年有幸獲得「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技術支援合作,而今年紡織所更首度結合瑞泰纖維工業,共同貢獻實驗技術及捐贈布料,望能齊心協力陽光基金會,助燒傷患者盡早完成復健。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創立至今,致力於紡織科技、檢測驗證、及產業資訊的研發,不斷協助台灣紡織產業轉型與創新,為了響應企業ESG永續發展,近年更積極串聯企業與社福單位搭起合作的橋樑,紡織所副主任林紀宏表示:「與陽光基金會合作以來,有感於燒燙傷朋友復健之路的艱辛及社福機構募款不易,希望透過此次與瑞泰纖維工業的聯合捐贈,一起成就社會公益、共創美好社會。」 今年欣逢成立60周年,供應國內外知名品牌布料、專精於機能性針織布研發、製造的瑞泰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十分感佩陽光為幫助燒傷患者長年在壓力衣製作上鑽研的服務精神。蘇彥豪協理表示:「我們依據燒傷患者所需的壓力衣布料特性,提供最合適的彈性布料,無償提供陽光與紡織所進行實驗,並捐贈1100碼壓力衣布料,秉持企業社會責任,一同努力攜手造福燒傷患者」。 左起紡織所林紀宏副主任、瑞泰纖維蘇彥豪協理及陽光舒靜嫻執行長三人合影。圖/陽光基金會提供 多次代表台灣至國際間交流分享壓力衣製作技術的陽光基金會醫材中心主任宋有礪分享,對每日穿著壓力衣長達21小時的燒燙傷患者而言,壓力衣布料的壓力、舒適性、透氣性等品質表現,對復健尤具有決定性影響,感謝紡織所與瑞泰大力協助,讓燒傷朋友的復健生活品質不斷提升,與陽光一起陪伴支持他們,度過漫長的燒傷復健之路。

MORE

蘇晏霈攜手華山端午送愛  溫暖孤老心房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 人氣電視劇《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2》備受矚目,知名演員蘇晏霈,除了在戲劇中獲得高人氣外,也以其溫暖的形象,贏得觀眾的喜愛。近日,蘇晏霈與維奇(VIT- GUTE)公司,參與華山基金會「愛老人 端午動起來」公益行動,於端午佳節前夕,為獨居長者送上祝福與關懷。 70歲獨居的于奶奶,租屋位於北投偏遠山區,因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導致行動不便,鮮少出門,人生接連經歷喪偶與長子病逝等打擊,生活孤苦無依。華山自2020年展開服務,提供關懷訪視、物資協助及陪同就醫,如家人般關懷陪伴,讓奶奶備感溫暖。 6/5當天,蘇晏霈和維奇同仁,響應華山端午送愛孤老,親手將端午關懷禮送到于奶奶等20位長輩家中,陪伴他們提前過端午。蘇晏霈親切的與老寶貝開心擁抱、閒話家常,並教導長輩簡單而有效的在家運動,以提升肌力、增強體力,用愛,溫暖孤老心。 蘇晏霈表示,「能夠參與這次活動,為這些獨居長者送上一點點的溫暖,是我的榮幸。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和溫情,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能夠喚起更多人對獨居老人的關注、幫助和陪伴,讓這些長者不再感到孤單。」

MORE

造橋傳善故事 繪本捐贈小學

【記者江俊亮雲林報導】嘉邑行善團以「百元傳奇」造橋近一甲子,造橋鋪路的感人故事非常多,行善團最近出版一本《咱歡喜來行善-造橋傳善的故事》繪本,13日由理事長徐文志帶領理監事,捐贈500本繪本給雲林縣各國民小學,希望傳播善的力量。 社團法人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理事長徐文志表示,1965年間,嘉義市一群默默行善人士,深感市區道路窟窿害人不淺,於是招募好友以「行善堂」名義,利用晚間人車較少時修補道路坑洞,白天則到偏遠地區修補吊橋、施米、救濟孤貧。 1969年,前團長何明德加入「行善堂」,並提供住家作為聯絡處,成為行善團前身。1971年,有一對就讀偏鄉的國小兄弟,因上學涉水過河,雙雙滅頂,何明德與友人認為在偏遠地方造橋,更有意義,於是向親朋好友募集每人100元作為造橋功德金,寫下「百元傳奇」開端。 嘉邑行善團聲名遠播,以「百元傳奇」涓滴成河,匯集廣大群眾力量,在完全沒有政府預算的支援下,如今已在台灣建造超過600座橋梁,連故前總統李登輝都是行善團團員,而何明德也於1995年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領袖獎。 何明德獲得「麥格塞塞獎」後,轉手就將5萬美元獎金捐贈給菲律賓孤兒院,嘉義市消防局也獲贈購買一輛救護車。行善團多年來更秉持《佛說三世因果經》及《文昌帝君陰騭文》,以造橋、鋪路、濟貧、施棺(喪葬救助)為四大志業。 由於嘉邑行善團近一甲子來,造橋鋪路的感人事蹟非常多,行善團於今年4月出版一本《咱歡喜來行善-造橋傳善的故事》繪本,由文史工作者葉益青、插畫家許育榮合著,13日下午由嘉邑行善團捐贈500本給雲林縣的國民小學。 雲林縣政府表示,嘉邑行善團多年來在台灣各地造橋、鋪路、濟貧、施棺,造福社會,近年也致力於教育事業,為弱勢學子提供助學金,協助孩子完成學業,相信這本繪本能為孩子們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在社會上形成善的循環。

MORE

南韓唐氏症畫家鄭恩惠 來台首展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3歲南韓籍知名心智障礙藝術家鄭恩惠(정은혜,Grace)7日首度來台,在誠品生活新店2-3樓紅廳舉辦個人畫展〈Amazing Grace 展 ; Around the globe〉。 身為唐氏症患者的鄭恩惠,在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中飾演韓志旼的孿生姐姐「英希」,並出演紀錄片電影《你的臉》,真摯演技深深觸動了觀眾的心。除了在銀幕上發光發熱,鄭恩惠也是舉辦過多次畫展的出色藝術家,亦積極參與身心障礙者人權運動。同時,她也認真經營著YouTube頻道「니얼굴 은혜씨」,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創作過程,吸引超過16萬人次的追蹤。  

MORE

韓籍唐氏症畫家來台 攜手育成社福線上義賣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3歲韓籍知名心智障礙藝術家鄭恩惠(정은혜,Grace)今年6月7日首度來台,在「誠品生活新店」2-3樓紅廳舉辦個人畫展〈Amazing Grace 展 ; Around the globe〉。開幕儀式由「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獻上憨寶貝畫作製成的文創品100%蠶絲絲巾,陪伴恩惠國內外旅行,並以憨寶貝手作西點、旺來酥禮盒,祝福展覽圓滿順利。 在認識畫家角色的鄭恩惠之前,也許你早已看過她的演出。身為唐氏症患者,在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中飾演韓志旼的孿生姐姐「英希」,並出演紀錄片電影《你的臉》,真摯演技深深觸動了觀眾的心。除了在銀幕上發光發熱,鄭恩惠也是舉辦過多次畫展的出色藝術家,亦積極參與身心障礙者人權運動。同時,她也認真經營著YouTube頻道「니얼굴 은혜씨」,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創作過程,吸引超過16萬人次的追蹤及喜愛。 本次畫展匯集了以她純真而溫暖的視角,所呈現的周邊日常與平凡人們,鄭恩惠亦帶來她的多幅肖像畫代表作品及所寫的詩,畫作包含鉛筆繪製的誇飾畫及壓克力彩繪作品,主辦單位以台北作為世界巡迴展出的首站(展期至7/7),並與今年成立滿30周年的國內知名社福團體育成社福基金會攜手合作,除了進行線上義賣展覽外,也為恩惠10月將再來台參加基金會30周年活動,揭開暖心序曲。 育成社福基金會總經理吳幸芳表示,近年受詐騙及通膨的影響,重創社福團體的公益募款,讓照顧工作倍感艱辛;為使服務品質不打折,很榮幸能與亞洲最知名的心智障礙藝術家鄭恩惠、韓國KEI ART COMPANY及髮妝之鑰攜手合作,推動線上畫展和義賣活動。同時,吳幸芳也大聲疾呼邀請大眾「重新認識心智障礙者,給他們發揮天賦的空間,看見他們跟你我一樣的認真」的生命態度,協助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

MORE

午時水祈好運  創世到宅「澡」到健康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端午節將至,民俗專家指出用「午時水」洗澡可強身健體,還能趨吉避凶。但對於重度失能的臥床者,受限於環境、設備、人力等因素,沐浴更是難上加難,只能為臥床家人「擦澡」清潔身體,長久下來,逐漸產生異味,造成皮膚問題,給家屬帶來沉重的照顧負擔與無力感。 創世基金會「到宅服務」運用簡單的器具,將原本的床打造成浴池,「原床泡澡」加速血液循環,讓肌膚徹底清潔、放鬆肌肉,也降低搬動跌落的風險,大大提升臥床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與健康。 彰化90歲陳爺爺,去年因二次中風後臥床,生活無法自理,因80歲太太失智狀況嚴重,單身的兒子只好辭去工作照顧兩老,由於欠缺照顧上的技巧知識,便求助創世到植物人的到宅服務。護理師第一次到家中指導原床泡澡,因傳統三合院結構關係,須從後方浴室接多條水管穿過窗戶,才能將熱水引到床邊。 爺爺因長期擦澡皮膚乾燥脫皮,血液循環不良以及四肢微僵硬,護理師也教導兒子使用乳液與伸展動作。過程中,失智太太因無法理解有外人到家中,情緒激動,護理師始終以專業和耐心的態度,不厭其煩向她解釋原床泡澡的意義。經過多次到宅服務後,爺爺皮膚變得紅潤光澤有彈性,太太也放下心防,稱讚創世讓爺爺變乾淨、變舒服了。 創世秉持「救一個植物人,等於救一個家庭」理念,自2003年開始推展「到宅服務」,全台免費到植物人或長期臥床者家中協助指導「原床泡澡」與照護技巧,並評估需求連結福利資源,也為其家屬帶來一份心靈上的支持與依靠,累積至今已服務超過14萬個家庭。

MORE

音樂療癒獨居阿伯的心 行善團攜手愛樂人修屋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衡山行善團今(6/8)日攜手長期關注公益的高雄愛樂室內合唱團,於高雄橋頭為80歲鄧阿公修繕老屋,還即興現場演出,悠揚的音樂療癒獨居阿公的身心,溫馨的畫面令人感動。 80歲的鄧阿公,年輕時在台北修火車頭,賺著300元的月薪,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返鄉娶媳,沒想到生意失敗婚姻沒了,也沒有子嗣的他,只能依靠打零工微薄的薪資過活;現在一個人居住在沒有門牌的老屋之中,長期沒水沒電,幸有弟媳娘家善心幫忙,這幾年他才終於有能源,但沒錢購買熱水器的他,只能克難的過生活。 他常常以快煮壺煮水,煮好的一壺等著下一壺的時候,前面的熱水已經放涼了;夏天到了,蚊蟲孳生,住在草堆旁老屋的鄧阿公,因破損紗窗導致全身遭蚊蟲叮咬,皮膚上總是紅腫、膿包一個個,讓人看得心疼。 沒有太多奢望的阿公,沒有電視等娛樂,他選擇早睡。他也自娛的表示「不用看電視,我就早睡早起,身體更健康。」樂觀的他,也在無事的時候,把自己的小家整理得乾淨整潔,沒有獨居長者常見的囤物及雜亂現象;但長期無人關注的鄧阿公,一個人坐在門口,往往就是一個下午,過著無人聞問的生活。 上午,近20名成員挽起衣袖忙著幫將阿公屋內的物品搬出屋外,義工們清掃、牆壁粉刷,還有電路整修等,雖然這些音樂人平日少做粗活,但是他們熱情清掃,溫暖的付出,讓鄧阿公非常感動。 合唱團義工在工作告一段落後以即興、歌唱的方式和阿公同樂,讓平日寂聊的阿公家變得很熱鬧、溫暖,鄧阿公也感受到音樂帶給他輕鬆、愉快的氛圍,他直說「非常歡喜、快樂!」 圖/衡山行善團提供 合唱團團員與衡山基金會義工攜手為鄧阿公家裝上熱水器,按裝照明燈光,協助換新紗窗及紗門。鄧阿公感受社會的關懷,臉上綻放出久違的笑容。

MORE

化陰鬱為絢麗 與癌同行更有力

文/記者陳玲芳 為鼓舞更多與癌對抗的病友、家屬,使其揮別癌症的恐懼,建立情緒抒發管道,更有力量「與癌同行」。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禮來、行動基因生技、南山人壽及台灣阿斯特捷利康攜手舉辦第10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讓癌友與家屬都能走出陰鬱、活出絢麗。 第十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五月二十四日於新光樂活未來館舉行頒獎暨作品展,今年總計一百六十八件作品參賽,三十一幅作品脫穎而出,期藉由得獎者畫與話的分享,鼓勵抗癌路上的同行夥伴,更有力量繼續前行。 《鬥魚》象徵抗癌不認輸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上台領獎,即便近日身體不適,也要來參加彩繪希望的頒獎典禮。」癌症病友組第二名楊婉青分享,「這次是第二次參賽,當年第九屆彩繪希望榮獲佳作殊榮,因疫情取消典禮,覺得非常遺憾,很感動這次可以獲獎,並能參加典禮。《鬥魚》畫作,象徵抗癌不認輸的自己。」 婉青於二○一八年確診乳癌,這幾年歷經兩次復發,分別於二○二一年、二○二三年復發治療,更在二○二三年適逢人生低潮期,秉持「一定會有最好的安排」信念,在完成治療後,她於比賽截止前一周完成作品。透過作品展現一路披荊斬棘,堅強勇敢樂觀面對所有治療問題,努力抱持希望、迎接抗戰、「不向癌細胞認輸」的精神。 從小帶大的外甥女盧湘云,一路看著大阿姨(婉青)抗癌,也跟著一起參賽,並以《沙漏》榮獲兒童特別組佳作,作品象徵患癌生命就像沙漏點滴流逝,她從過程看到大阿姨的堅強,希望用作品鼓勵所有抗癌的病友。 醫護用心守護癌友 長期在第一線照顧癌友,同時為家屬的護理師賴淑婷,分享她在照護癌友的道路上,曾經一度想放棄,因為照顧病人時就會想到罹癌的父親,遇到不少挫折,但透過病人及家屬的鼓勵與支持,又找回了初心。 如今,淑婷希望能成為癌友的力量,並分享獲得醫療團隊組佳作肯定的《仰望星空》畫作:「這幅作品,是希望自己身為醫護端,可給予癌友支持,不論是在心理或照顧層面,他們都需要一盞明燈去指引方向,因為對癌友及家屬來說,身邊的支持就像是螢火蟲一樣。雖然自身可能活在陰影之中,還是需點燃希望的亮光,讓他們可以安心向前走。」 《再生》給癌友勇氣 病患親友組首獎張仟沛,就學時期面對媽媽罹癌,每天以淚洗面。當她看到媽媽工作時的燦爛笑容,決定將「這一刻」記錄起來,繪製送給媽媽,期盼透過《再生》畫作,傳達浴火重生的意義,希望能鼓勵每個人,再次擁有勇氣與希望。 面對媽媽罹癌的家庭劇變,張仟沛二○二二年獲得基金會「癌友家庭大專子女獎助學金計畫」支持,協助她專心向學,緩解家中經濟負擔。仟沛分享,透過計畫參加「種子營」活動,在心理諮商師引導下,讓她得以釋放情緒,更加認識自己,也更能「釋懷」,接受媽媽罹癌這件事。 全家「藝」起傳遞愛 獲得兒童特別組佳作的王盈又分享,《舌尖上的體驗》是記錄她與爸爸去韓國旅遊吃生章魚特殊經驗,記錄當下體驗的驚喜,十分珍惜每次家族旅行的時光。 「印象中是被媽媽牽著到醫院,看到爸爸躺在床上。」病患親友組佳作王信鈞,回憶小時候去看爸爸的畫面,而畫作《最思念的人‧情‧味》記錄著爸爸罹癌期間,阿公天天煮豆漿,守護家人健康、照顧全家的溫馨畫面。 信鈞與盈又兄妹倆,與畫作中主角爸爸王建皓,一家三口同時獲得癌症病友組佳作。王建皓於二○一一年做檢查時,發現罹患鼻咽癌第三期,治療過程歷經十二次化療、四十五次電療,也在生病之後,對於人事物有了不同的角度和思惟。 如同畫作《轉角‧遇見愛》,他想傳達即使生命沒有很長久,但只要「綻放生命的一剎那」可以璀璨,也就足夠了;「當遇到困難時,或許換個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璀璨人生,在等著你」。 用繪畫邁向康復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靳秀麗表示,癌症不是絕症,不過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面對疾病「不可掌握性」的擔心恐懼,都會影響癌友在治療的信心和療效。 此時,「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基金會因此參考國外經驗,於二○○六年在國內開啟了「彩繪希望」比賽,希望透過繪畫,帶給病友心理上的調適,也讓病友、陪伴家屬等藉由畫作傳達希望;也透過畫筆,將他們這段抗癌的歷程表達出來。 台灣禮來總經理勝間英仁說,「無論你是癌友、親友或醫護人員,只要拿起筆,讓夢想、思念與感謝,陪著你一起面對病魔。罹癌並不容易,但不要放棄,我們會和你一起並肩作戰。」 行動基因總經理游麗玲分享:「癌症不光是需要有好的診斷與治療,結合藝術創作來釋放壓力,也能得到身心的平衡。」 台灣阿斯特捷利康總裁簡劭庭說,「抗癌的漫長道路,需要與親友和醫護人員並肩而行,而畫作是非語言的力量,能幫助情緒抒發及身心平衡。與癌奮戰,來自各方的力量支持,缺一不可。」 為讓與癌奮戰的朋友,都能獲得支持的力量,即日起第十屆「彩繪希望三十一幅得獎作品」,將於十間醫院巡迴展覽,詳情請上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https://www.ecancer.org.tw/)。

MORE
/1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