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 616 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8 佛教寺院的發展 5-3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出家人雲水行腳,要能隨遇而安,以法為家。圖/新華社
圖/123RF
第八屆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 
時間:2003年11月12日    
地點:台北三峽佛光山金光明寺大會堂

佛陀涅槃後一、二百年,阿育王派遣一些有學問、有道德的出家人四處弘法,才有現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所謂的「南傳佛教」,幾百年後傳到中國,至今,佛教東傳到中國也已經兩千零幾年了。在佛教發展的七、八百年前後,密教也東傳到西藏、尼泊爾,慢慢都有人開始傳教。
我有一個感想,有一次到夏威夷,每走到一個地方的一條街,甚至一個島,大家都說:「這是基督教的。」走到另外一個地方,又說:「這也是基督教的。」奇怪!基督教怎麼那麼多,這裡也是他們的,那裡也是他們的。因為國際法有一條:凡是這個地方,還沒有人管的,還沒有人到的,哪一個先到,那個地方就是他的。所以,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小島,雖然人口少,但也成立國家。
我們出家人就是太保守,都很安住一方,沒有像天主教、基督教為了傳教往外發展。因此,我現在也提倡出家人應該「走出去」,不可以自私,只是為自己想。此外,我認為信徒不是我們的,信徒是佛教的,我們出家人不可以分裂佛教徒,分這個是你的、那個是他的,這是我的徒弟、那是你的徒弟。
心包太虛 雲水十方
前天,我在這裡舉行皈依,大概有二千多人,佛殿、會堂、外面都是滿滿的人。我一年在各處舉行多少場的皈依、有多少人來皈依,但是我沒有一個信徒,那是「佛教徒」。
我記得那天跟大家講話,我說:「你們現在都皈依了,有的人是從其他寺院跑到這裡,寺院雖不同,佛祖是一個啊!」你們大家不要以為今天來皈依三寶,是來拜師父,拜師父何其小哉!皈依三寶、做佛教徒,才是多偉大、多神聖!你說拜師父、拜拜、拜神,那是一時的恭敬;信仰、皈依,那是一世一生,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信仰。我們不要覺得信徒是我的,信徒也要覺得我是佛法的、我是佛教的,不是哪一個人的。我們出家眾也要知道,我們不是寺廟的,不然哪一個寺廟住慣了就不肯離開了,這是錯的。出家人雲水行腳,是行腳僧、雲水僧,你不行腳、不雲水,就會孤陋寡聞啊!甚至佛制戒律裡也提到,三十里路以內,若有施主請你去應供,你卻不去,你就是懶比丘啊!
出家人要走出去!我們不是屬於哪一個寺院的,寺院也不是我的,寺院是佛教的,即使寺院是我建的,也不屬於我的,不是私建的,都是募建的,是十方的錢財。就算是我建的,用的是我的錢財,建好了,也是大家的,就像發心辦學校,大學辦起來了,也不是我的,那是大學的,是屬於教育的。
信徒是我的、寺廟是我的,這個想法太膚淺。你應該說:「世界是我的,三寶是我的,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要有這麼廣大的志願。你如果只要某一個信徒、某一個寺廟,何其小哉!甚至,佛教也是一切眾生的,所以我們要把信徒還給佛教,把寺廟還給佛教,連我們自己也都是屬於佛教的。出家人有所謂「一千家飯,孤僧萬里遊」、「天下叢林飯似山,盂到處任君餐」,我們是人間比丘,像是閒雲野鶴,要能隨遇而安、以法為家。你們去查佛學辭典,有一個名相叫做「法同舍」,意思就是說,佛法等同於我的房子、我的宿舍。因此,寺廟不應該做養老院,不應該做我們的寮房。
鑑真大師 弘法日本
過去建寺廟,大家都很掛念要建多少寮房,當然,人不住寮房,又要住到哪裡?可以建寮房,但基本上「住」不是重要,弘法才是最重要,道場是用來弘法的。所以,現在講到台灣佛教的寺院,我想建築的形式都要研究。
我五十年前來到台灣,台灣的寺院大部分都是「一」字型的,好像你們前面的長條桌,是長條狀的,只要朝門口一站,就能對寺院一目了然,這是佛殿、那是住的地方、那邊是什麼……連我們的四合院都不如。所謂叢林,它有前殿、中殿、後殿,重重疊疊。
我前一個禮拜到江蘇揚州,揚州是我童年的故鄉,因為那邊有一個寺院,叫做大明寺,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法,傳去了衣服,也傳去文字、漢字、筷子文化、農業的種子、醫學的藥方,像日本的和服就和我們的海青很像,可以說是日本的文化之父。經過了一千二百五十年,現在日本人把唐朝鑑真大師的像送回到揚州,在大明寺舉行紀念大會。大明寺旁邊的天寧寺現在也要歸到大明寺,天寧寺是什麼樣子呢?我把它大門的對聯說一下:「一寺五門天下少,兩廊十殿世間稀。」就是說它有五個門,兩邊的走廊有十個殿,重重疊疊。當然現在台灣這樣的寺院也不容易有。
過去的寺廟,拿韓國來說,代表佛寶寺的通度寺,土地有二千多甲;代表法寶寺的海印寺,土地有五千多甲;代表僧寶寺的松廣寺,土地也很廣。總之,大韓民國百分之四十的土地是佛教所有的,當然佛教發展就很有力量。
發心傳教 延續慧命
日本的高野山、比叡山……有很多寺廟光是一個走廊,就要走一、二十分鐘,橫濱總持寺的走廊,從這頭走到那頭就要十五分鐘,所以寺廟大,固然有功用,不過,小也沒有關係。我的意思是說,寺廟不要只有佛殿,什麼人來了,都一定要拜佛。現在的寺廟除了拜佛以外,也可以在齋堂吃飯,齋堂吃飯以外,也可以有圖書館、會議室、教室、客堂。現在的寺院,我認為要把它建成學校,所謂「寺院學校化」,可以有好幾間教室,大禮堂就是我們的佛殿。
我們出家人在寺院裡,不是做住持,要做校長,當然名稱上還是住持的名義,不過要想到「我是校長」,要請人來弘法、傳教,如果你說:「我不行,哪裡夠資格做校長?」其實,校長也不一定要什麼資格,校長只要有心量、有方法,只要會找人上課,這位替我講《金剛經》、講《唯識學》,那個替我講中國歷史、佛教歷史,講文學、教語文,甚至教素菜、教插花、教修理汽車、教電腦、教打字等等。
舉一個例子,台北道場地方小,我們就利用其中的一層樓的五分之一,隔成四、五間教室,做什麼呢?做兒童學校。我覺得不一定都要舉行法會才能發揮道場的功能,只要學校辦起來,有了師資、有了教學內容,一樣能夠發揮功能。
校長不難做。我過去這樣想過,做一個比丘應該要有做醫師的條件,要有做教師的資格,要能發心傳教,不必要有寺廟,要能延續佛教的慧命。做比丘尼的,要能做小學、幼稚園的老師,要能有護士護理的能力,至少也能做一些通俗的講座,這樣佛教才會有人傳教。(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