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 在人間歡喜修行 ── 維摩詰經 7】╱第二講⑥ 以退為進 擁有更全面世界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維摩詰像/元代/因陀羅/日本兵庫神戶香雪美術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五)是有限的都是無限的

人生在世,不但生命短短數十年,受到時間的限制;活動的範圍也很有限,受到空間的限制。例如有的人辛苦一生想要在城市裡買一幢房子,卻怎麼也買不起;想要買個十坪土地,也難以負擔費用,被時空給限制住了。

其實,時空,不一定只是心外有限的時空,心內也有一個無限的時空。像維摩居士,他可以將受時空限制的世界,呈現為無限的時空世界,遠在他方國土的寶座,無論有多高,他都可以把它送到丈室裡,招呼大眾坐下。

我在台灣住了六十年,可是在台灣,大家不認為我是台灣人,都說我是外省的和尚;當我回到故鄉江蘇揚州,那裡的人也不承認我是揚州人,都說我是台灣來的和尚;我在香港弘法,每次介紹到我的時候,都是說:這是台灣的和尚星雲大師。現在我幾乎不知道我是哪裡人了,只有自己為自己定位,我是一個「地球人」;台灣不要我,大陸也不要我,但地球不會不要我,我可以做地球人,也就沒有時空上的限制了。

(六)是骯髒的都是清淨的

在維摩居士的心中,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再怎麼骯髒的,都可以轉為清淨的。當中,這個「轉」字很重要。人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在這一「轉」。佛教裡,唯識家所說的「轉識成智」,所謂「五識」,即眼、耳、鼻、舌、身識,第六識會分別好與不好。我們如果能將不好的轉為好的,所做所為均是善行,還怕人生不圓滿嗎?

過去我到香港弘法,在下榻的地方,樓上住有一戶人家,每天晚上到了大家都要入睡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跳起舞來,弄得天花板嘎嘎作響。最初我感到很不習慣,後來想,響聲滴答滴答,也是滿有節奏感的,不如把它當作音樂來聽。果然,很快的我就入睡了。

既然不好聽的聲音,都可以把它轉為悅耳的聲音。那麼,世界上的一切,不也都可以轉為美好嗎?可惜的是,人們常常把好的說成壞的,錯把好事當作壞事。其實,並不是世界有好壞,而是自己的心有染淨分別。

過去,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兩個人在一起打坐。蘇東坡問佛印禪師:「禪師!你看一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呢?」

佛印禪師一看,「好莊嚴喔!坐得像佛祖一樣啊!」蘇東坡聽到佛印禪師說他像佛祖,當然很高興。

過了一會兒,佛印禪師又問蘇東坡:「學士!我坐在這裡像什麼呢?」

蘇東坡就開他玩笑說:「你坐的樣子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到蘇東坡說他像牛糞,心裡也是很高興,只是沒有開口多說。

蘇東坡回去以後,逢人就說:「我今天贏了佛印禪師了!」

蘇小妹問他:「哥哥,你是怎麼贏的?」

「佛印禪師說我像佛,我說他像牛糞。」

蘇小妹很聰明,一聽就說:「哥哥!你輸光了!」

「我怎麼輸光呢?」

妹妹說:「人家禪師心中是佛,他看你就是佛;你心中是牛糞,看人就是牛糞啊!」

所以,一個人能夠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是非常重要的。你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佛的世界;你心中有佛,耳朵聽到的就是佛的音聲;你心中有佛,口說出來的就是佛的語言;你心中有佛,所做的事情就是佛事。意識經你這麼一轉,這個世界在你的心中,也就是一個美好的世界了。

世間上,沒有什麼神明會來控制我們、懲罰我們,或者給予我們什麼。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藝術家,可以把這個世界勾畫成一幅心中所想的美麗圖畫;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工程師,可以把自己雕塑、鑄作成心中所想的形象。正如維摩居士所發展的「唯心淨土」、「人間淨土」,要把生存的環境,莊嚴成淨土,主要還是「一切操之在我」。

(七)是退讓的都是進步的

社會上,許多人為了追求功成名就、富貴榮華,總是不惜一切的衝鋒陷陣,只是一旦撞得鼻青臉腫,有的人知道回頭,有的人卻依然故我,以至粉身碎骨。事實上,就如佛教裡布袋和尚的一首詩偈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一面插秧,一面往後倒退,退到最後,一田的禾苗就插好了。所以,前面的人生固然擁有大好的前景,回過頭來也還有半個世界;有時以退為進,反而讓人擁有更全面的世界。維摩居士的一生就是這樣,當進則進、當守則守、當退則退。

(八)是差別的都是平等的

維摩居士提倡男女是平等的,貧富是平等的,種族是平等的,大乘小乘是平等的,佛和菩薩也都是平等的;儘管世間萬象千差萬別,他都能將它化為平等。

如同金戒子、金耳環、金手鐲、金筷子、金碗,外相上雖有差別,但是黃金的本質是平等的。無論你是喝茶、喝汽水、喝開水,還是喝冰水,相上雖有不同,但是水性是一樣的。待人接物,雖然有張家、李家、王家、男人、女人、老的、少的不同,但是假如你能以一個普遍的、平等的尊敬心,尊重他人的人格,也就是一個融和的人生了。

(九)是微小的都是廣大的

維摩居士他不做官,沒有社會地位,但是你說他很小嗎?他的人格與佛平等,虛空法界都在他的心中。

〈不思議品第六〉裡寫道:「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此即是我們常說的「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這兩句話的典故由來。

有一個秀才看到寺院裡的這一副對聯,認為不通順;須彌山藏一粒芥菜子,當然沒問題,但是一粒小小的芥菜子,又怎麼能藏一座巨大的須彌山呢?

知客師聽了他的問話以後,倒是說了一些道理:「你們讀書人不是有兩句話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你的書讀到哪裡去了?萬卷書讀到哪裡去了?」

秀才拍拍頭,說道:「讀到我腦子裡了。」

於是知客師拿了一本書,請秀才把書放進腦裡。秀才感到莫名其妙,說:「讀理讀到腦中,書怎麼能放到頭腦裡呢?」

知客師趁此回答:「你的腦子在理上可以吸收萬卷書的道理,同樣的,芥子納須彌,在理上也是可以融通的。」

好比花的種子,雖然只是一點點,但是種到土壤裡,經過澆水、施肥,加上空氣流通、陽光照耀,有一天就會開花。換言之,這一朵花是結合了宇宙的力量,才成為一朵花。所以說大中有小,小中容大;一中有多,多就是一。

又例如天上的月亮雖然只有一個,但是映照在江、海、湖、河上,也能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映現出千輪明月。哪怕是一個茶杯、一個盆子也是如此,在有水的地方,就會映照出另一個茶杯、盆子的影像。所以,從一粒灰塵、一朵花、一個人、一個台灣、一個地球,到一個虛空,雖然都是「一」,但是所謂「萬法歸一」、「一歸於心」,只要我們能「一心」,心裡有無限的世界,也就能與維摩居士的思想相應。

(十)是分工的都是融和的

維摩居士的領導、與大眾的相處,雖有分工,但也重視融和。

世間上無論做什麼事,固然有需要分工,各司其職,但也要能夠合作,才有力量,才能成功。像是打籃球,要想致勝,不能靠單打獨鬥,必須注重團隊精神,彼此配合;又如五根手指,分散開來沒有力量,唯有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才能展現力道。

所以,當分工時,應適當分工;當合作時,也應全力以赴合作。如同人的眼、耳、鼻、舌、四肢,雖各有功能,彼此分工,卻又合作無間,因此可以使人體發揮功能。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