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拼圖】望安花宅聚落

THE MERIT TIMES
文/江夏
字級
收藏文章
39觀看次
以紅磚裸砌而成的「曾」字窗櫺。圖/江夏
充滿古意的傳統民宅。圖/江夏
文/江夏

花宅聚落位在澎湖縣望安鄉的中社村,是台灣極少數完整保留的漢人聚落之一。二○○三年被列為「世界一百大最值得關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之後並公告登錄為文建會的「古厝保存區」。

聚落主要由兩條南北向及三條東西向通道構成,民居、菜宅等建築,均以澎湖的玄武岩和咾咕石(珊瑚礁岩)砌成,顯露居民就地取材、適應環境之智慧。

「花宅」地名之由來,根據當地耆老的說法,應與聚落四周的大小山丘相連,宛如花瓣環拱花心有關。大、小花宅兩聚落,則以中央地勢較低山溝(尾寮溝仔)為分界,山溝以北稱「小花宅」,山溝以南則稱為「大花宅」。

花宅聚落的形成,最早起於明末天啟年間來台墾殖的漢人移民。十九世紀中葉,花宅聚落的住民有六百多人,但到了一九七○年代,台灣遠洋漁業興起,從事漁撈作業的年輕人紛紛遷往台灣。花宅聚落逐漸成為老人村,一百五十餘間古厝多數無人使用亦未曾改建,留下一幢幢人去屋空的傾頹老宅。

隨後,澎湖地區開始發展觀光產業,花宅聚落因人口嚴重外移,意外保存了傳統聚落風貌,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聚落因而又熱絡起來,現今已是前來望安島旅遊必訪之地。

花宅聚落建築,大多為澎湖傳統四櫸頭的合院建築形式,亦即由「大茨(厝)身」和左右各一間的「間仔」所構成,形成如ㄇ字型的建築居住空間。一般傳統民宅若只有一道大茨身者,稱為「一落」,前後兩道大茨身者則稱為「兩落」。大茨身入口的門樓,多採師公翹形式構建。

聚落建築正身都是以三開間為主,位居中央的大廳堂為整個大茨身中地位最高的空間,也是平日全家的生活重心,包括休閒起居、接待賓客、吃飯和歲時祭典、婚喪喜慶等重要活動,都在大廳堂舉行。

中央廳堂左右兩側房間為主要居住空間,左側屬「龍邊」,一般為一家之主的居住空間。大茨身外兩側的「間仔」,通常則做為居住空間以及灶腳和儲藏室使用,提供日常用水的水缸擺設於中埕的兩側,方便補充和汲水。

傳統民宅主要為紅瓦斜屋頂,外牆以就地取材的玄武岩和咾咕石作為承重牆材料,也造就整齊一致的聚落景觀;民宅內牆則以土墼做為隔間材料,再以石灰粉刷牆面。有別於精美的豪宅大院,呈現的是一種集體的樸質美感,一個閩南邊陲地區的傳統聚落樣貌。相對於望安網垵與水垵兩聚落,甚至澎湖本島而言,是傳統民宅數量較多且完整的聚落空間。

而在整個聚落古厝群中,規模與裝飾最宏偉華麗、名氣最響亮的,莫過於「曾家古厝」,乃由曾家子孫集資按原貌修復而成。其書卷造型的窗戶,像極了微軟的商標;還有用紅磚裸砌成「曾」字型的窗櫺,如通關密碼般趣味十足,更充滿了一種向世人宣示「此屋為曾家祖業」的霸氣。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