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空飄氣球 冷戰期間台灣對 中共的心戰攻勢(上)

THE MERIT TIMES
文/許峰源
字級
收藏文章
38觀看次
總統府前廣場舉行「長風」演習,巨大的氣球將攜帶物資和藥品飄至大陸。圖/資料照片
文/許峰源

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冷戰期間,台海武力對峙,彼此文攻武嚇,兩岸關係異常緊張。那些年,台灣除整軍備武與中共武力抗衡,也適時採取心理戰術,企圖瓦解共軍士氣。究竟,如何將各類標語、宣傳單、糧食與救濟物資傳送至對岸,達到宣傳目的呢?

一九四九年底,政府撤退至台灣,兩岸兵戎相見,當時台灣缺少美國鼎力援助,內外形勢岌岌可危。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之後,美國與聯合國軍隊馳援南韓,不久中共揮軍援助北韓,東北亞戰局頓時白熱化,這反倒讓兩岸劍拔弩張的關係得以舒緩。

一九五三年七月,南北韓簽署停戰協定,寓示韓戰結束,隱伏著兩岸緊張關係再起。中共將目標轉向東南,擬定作戰計畫,分頭進擊金門、馬祖、一江山與大陳島等鄰近中國大陸的島嶼。

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共軍集中火力砲擊金門,掀起第一次台海危機,再為冷戰時期投下一顆震撼彈,引起全球的莫大關注。共軍雖然未能奪得金門,卻在一九五五年一月發動海陸空軍協同作戰,占領一江山島,並於二月間迫使大陳島軍民撤退至台灣。從此之後,政府管轄範圍限縮於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台海戰役再起,共軍又向金門投擲砲彈,僅一個半月時間就有五十萬發砲彈灑落金門各處,釀成第二次台海危機,再度引發全球注意。在此之後,兩岸大小衝突此起彼伏,直至一九八七年雙方開放探親,才緩和長期以武力爭鬥的僵局。

從一九五四年爆發第一次台海危機後,政府賡續強化軍事整備,抗衡共軍武力進犯。與此同時,利用廣播喊話,加強向對岸宣傳,且透過海漂、空飄方式,將文宣、物資送往對岸,希冀發揮心理戰術效能。

上述的方式中,空飄作業主要以特製氣球綁附各類宣傳品、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讓氣球冉冉升空後,再依據風向、風勢飄往對岸。待氣球在空中爆裂,載運的宣傳品即可散落各處,供大陸地區民眾撿拾以傳達訊息。換言之,空飄氣球必須仰賴各種技術,以及精確計算風向與風勢,才能達成預期的目的,在程度上比其他方式更為艱難。

空飄氣球依據施放高度,分為高空氣球、中空氣球以及低空氣球,載重程度截然不同。高空氣球可飛達四萬英尺以上,中空氣球約莫一萬英尺,低空氣球則在五千英尺左右,都是以白色塑膠袋膜製成。這些氣球灌入氫氣後,必須在天候、視野良好的情況下施放。

早期,先計算航程時間,再利用純酒精、計時表設定時間引爆,讓氣球載運的物品在空中自動散落。隨著技術進步,也開始採用晶片掌控時間,甚至計算各式物品著落力道,讓文宣、物資能夠精確抵達預定的目的地。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