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不知道為好

THE MERIT TIMES
文/齊夫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文/齊夫

西元二○○年春,曹操大勝袁紹後,繳獲了不少部下與袁紹私下來往的書信,謀士建議他將這些人一併殺掉,曹操卻說:「當時袁紹太強,我猶不能自保,何況這些人!且我為人睚眥必報,一旦知道了就不可能放過他們,那豈不是會趕走很多人才,還不如不知道。」於是,他一封都不看,也不登記在案,全部燒掉,從此不再過問此事。那些心虛的部下,感謝曹操的寬容,都死心塌地跟著他,再無二心。

北宋大臣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時,路上接到家書說女兒夭折了,心中悲痛卻無法回家,十分煎熬。第二次出使契丹時,家書說夫人生了一個男孩,他心裡非常高興,但也不能回家慶祝。此後,富弼只要出使在外,收到家書一律直接燒掉。左右疑惑不解,他說:「家書固然重要,但如果看了只是平添憂慮,還是不知道為好。」

呂蒙正被提拔為參知政事,第一次和同僚一起上朝時,有位朝官輕蔑地說:「這小子居然也能當參知政事?」他裝作沒聽見,同僚卻為他打抱不平,想查出那人是誰,呂蒙正連忙制止:「我的襟懷不寬,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終生不會忘記,如此就少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敵人,不如不知道為好。」

著名書畫家米芾,酷愛古人字畫,有人請託他辦事,拿來一幅珍貴字畫相求。畫在家裡放了三天,米芾看都沒看一眼,又命僕人歸還。僕人不解,米芾解釋:「不看的話,還可以自我安慰那是張贗品;如果打開後愛不釋手,豈不是壞了官聲?還是不看好。」米芾立志做個好官,但他深知自己定力不夠,乾脆當一回「鴕鳥」,眼不見就不起貪念。

相反,倘若知道得太多,未必就是好事。

清朝初期,雍正經過一番腥風血雨的明爭暗鬥後登基,立即把那些參與過他祕密活動的僕從統統毒死,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得太多。再如,夜郎國王本來過得很開心,覺得自己國家很大且人口眾多,可是見了漢朝使者後,才知道自己國家小得可憐且卑微至極,幸福指數立刻降到了負數。

現實生活中,那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為形役,疲勞不堪。因為他們看了太多不必看的事,聽了太多不必聽的話,知道了太多不必知道的事,結果就是杞人憂天,自尋煩惱。反倒是那些不理閒事、眼耳閉塞、心無掛礙的人,生活得輕鬆愉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有人說這是鴕鳥心態,那就做一隻快樂的鴕鳥吧!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