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 177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6 看見夢想的力量 4-1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8觀看次
2013年9月15日,「第二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舉行。圖/人間社記者慧延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6

看見夢想的力量 4-1

時間:2013年9月15日「第二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
時間:2013年10月19日北京國家圖書館專題講演     地點: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時間:2014年4月19日「鎮江公益講座」            地點:江蘇鎮江體育會展中心

舉世的人都有夢想,每個人的夢想各有不同。說到夢想,有人說夢想就是希望,但夢想比希望容易實現。希望它沒有一個具體的實質形象,而夢想有山河大地,有日月星辰,有一切萬象。因此,希望不及夢想來得更有成就。夢想應該是願力,有動力的夢想,就能夠成就願力和現實。
過去,佛陀夢想成就佛道,唐玄奘大師夢想把經典傳來中國,歷代的諸佛子無不夢想佛法興隆,夢想佛法能輔助國家,對社會提出貢獻。我是佛教徒,以下講述佛弟子的夢想,有十個代表人物。

第一、地藏王菩薩
第一位是地藏王菩薩。過去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出家,在大陸九華山修行,相傳他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在諸大菩薩中,地藏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等,同列名為「悲智行願」的代表。
所謂「地」,即大地的意思。它能生、能載、能藏、能持,堅牢不動,說明菩薩願力好似金剛,不可破壞;固如磐石,不可動搖。所謂「藏」,是指祕藏,說明地藏王如庫藏中祕密收存的金銀珠寶,可以用來救濟貧困,所以有祕密、包容、涵育的意義。
地藏王菩薩有什麼夢想呢?「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夢想。
地獄會空嗎?地獄不會空;眾生能度盡嗎?可能眾生也不會度盡。再說,沒有地獄,這個世間也不公平;眾生度盡了,沒有人間,也沒有趣味;但是現在問題不在那裡,對於地藏王菩薩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地藏王心中的地獄必定是會空的,地藏王心中的眾生,一定是度盡的,所以地獄空不空不是問題,眾生盡不盡也不是問題,地藏王菩薩自我的願力必定能實現,自我的希望必定能到達。

第二、惠能大師
接下來要講的,是與各位在家信徒關係比較密切的高僧──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也倡導「人間佛教」。過去,我在錢穆博士(無錫人)講演的時候,聽他說過,有九本書可以做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其中一本就是《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裡面有一首〈無相頌〉,共有十六句,說明一個在家信徒如何安定身心。
說到「安定身心」,共產主義提倡建設國家社會、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安樂;但是心靈的安頓,還是要依靠宗教。
六祖大師是一個砍柴的工人,即使做苦工,但是他也有夢想。他的夢想是什麼?希望能到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學習,做一個有為有用的人。後來在安道誠資助十兩銀子之下,如同獲得獎學金一般,他終於如願到了湖北黃梅縣,投身弘忍大師座下,最後開悟了。
悟是什麼?就是:我懂了、我明白了。大家每天都要能悟:「啊!我懂了!」「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不過這不算大悟,所謂「大徹大悟」,是超越時空、人我一如、世界一體,沒有對立的。
惠能大師悟道的過程很精采,但是時間的關係,我只能為大家概說〈無相頌〉十六句話中的四句。這四句話旨在說明做人要修行、修身、養性。
「心平何勞持戒。」人只要心平等,就不必持戒了;換句話說,持戒不持戒不重要,心平很重要。各位可以摸摸良心,問問自己:我的心平等嗎?我有平等對待父母、兄弟姊妹嗎?對於人世間的道理,我都能公平看待嗎?「心平」不容易,就像現在到處都講「和平」,實際上並不容易做到。
所以,胡錦濤總書記提倡「和諧社會」,倡導「擱置爭議」,兩岸要和平,這是很偉大的主張。
「行直何用參禪?」行為正直,做人誠信、耿直、講信譽、重品格、有道德,參禪不參禪就不重要了。所以,試問自己:我的行為正直嗎?
「恩則孝養父母。」在這個世間上,不是有錢就是富人,有錢的窮人也很多。什麼是富人呢?懂得報恩,肯得報答國家的恩惠、報答社會的恩惠、報答師長的恩惠,甚至士、農、工、商供應我種種,對我有恩,我也都應該要回報他們。而當中最大的恩惠,則是來自父母,所以我們要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除了孝順父母,報答父母恩之外,做一個在家人,一樣要講仁義。仁義是什麼?上下相憐。也就是長官與部下、大人與小孩等,彼此互助,互相憐愛。
我講這四句話,只是為了提起大家的夢:我能對世間平等嗎?我能愛國、愛教、愛家、愛人類嗎?我的行為要耿直,做人要有品格、道德;我要報父母恩、國家恩;我要講仁義,對所有人等,無論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要能給予幫助,不計較、不比較,不與人鬧意氣。如此,人人都能廣結善緣,社會多美好呢!不就是「和諧社會」了嗎?
人人有夢想,社會就會進步了。

第三、鑑真大師
第三位講的是我的前輩──唐朝揚州鑑真大師。一千三百年前,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到中國來,知道鑑真大和尚的佛學素養高深,便邀請他到日本弘揚佛法。他為了到日本弘法,經過十二年努力,六次的失敗,遇到盜賊、颱風、海難,幾乎喪失生命,甚至隨行的徒眾因為恐懼危險,竟然告官出賣他,想要阻止師父前往。
由於鑑真大師已經承諾要到日本,儘管經歷這許多困難、挫折,乃至有人勸他乾脆放棄不要去了,但他說了兩句話:「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為了弘揚佛法,為了把中華文化傳到日本,這是大事,怎麼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呢?到最後,鑑真大師抵達日本時,已經六十五歲,眼睛都看不到了。
鑑真大師的夢想,終於在日本實現。那個時候,他帶了數百多人一起前往,這當中有農業家、藝術家、建築家等,才有了現在的日本文化,現在日本人用的筷子、文字、建築等,最早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因此,稱鑑真大師為日本的「文化之父」,也不為過。
他到了日本之後,當時聖武天皇、光明皇后立刻跟隨他皈依、受戒,他也展開了弘法活動,建設唐招提寺。在他老年的時候,並沒有回國的打算,在圓寂前,他引一首偈語:「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從這首偈語看出他的慈悲願力,他的豪情壯志。
鑑真大師的意思是,他的故鄉在中國,現在「山川異域」,越過了萬重山,跨過了萬重水,儘管人在異域,日本和中國不同,但是「日月同天」,太陽和月亮同在一個天地之下,中國也好,日本也好,也都在同一個天下,都是人類,都有佛教在流傳;因此,寄望佛子要同心同德,護持佛教;大家不要對立,要互相幫助;不要糾紛,要相互和諧;不要傲慢,要和平相處,在一個偉大佛陀的領導之下,我們共結未來的因緣。
對於鑑真大師這位前輩的夢想,身為後輩的我們只有效法他。所以,二○○三年,我在揚州請慈惠法師建了一座「鑑真圖書館」來紀念他,讓鑑真大師的夢想永遠的做下去,永遠的流傳在世間。(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