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手記】有一種選擇叫「放棄」

THE MERIT TIMES
文/陳幸蕙
字級
收藏文章
21觀看次
文/陳幸蕙

讀了篇幽默風趣的文章〈別跑馬拉松了!〉。

這是美國網路雜誌專欄作家丹尼爾·恩貝的作品,文章劈頭第一句就單刀直入,犀利無比:「我們還能找到比跑馬拉松更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嗎?」

受作者詼諧、反諷筆調吸引,我在微笑中一路讀完此文,發現作者反馬拉松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跑馬拉松常造成過勞傷害,於健康無益;二是跑馬拉松過於耗時,大眾樂此不疲是一種集體時間浪費,聰明人應花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才對。

微笑掩卷之際,我發現這兩大觀點,和自己決定不再跑四二‧一九五公里全馬距離、也不再參賽的原因,多少亦不謀而合。

而如今以後見之明回顧,自己當年練習全程馬拉松時,一個最大的盲點正是──量化的迷思!

換言之,「No pain, no gain!」的迷思,以致遂如這位專欄作家所言,馬拉松跑者常制定「辛苦的訓練計畫」,屢屢要求自己,在跑步機上練數小時。

我後來開始覺得自己真的有點over,是因早晨起床,雙足一落地,左後腳跟便感到疼痛,赴醫求診,才知這是過度訓練造成的運動傷害。

左足的嚴重抗議,令我深切反省檢討自己的「有勇無知」,我終於開始想通──就像飲食一樣,跑步也應節制、適度,不是跑愈多愈好,而應是跑得愈舒服愉快才愈聰明。

接著,在運動醫學期刊上,我又陸續看到醫生和專家的建議:

◦訓練不足比過度好,過度運動會帶來反效果!

◦每天跑步或跑速太快,可能造成心臟肌肉組織拉傷。

◦一周跑二至五天、每次跑三十至五十分鐘,效果最佳。

我感謝這些美好建議,助我走出「與痛苦為友」的觀念誤區,其中極具代表性、也非常關鍵性影響我的,則是美國的心臟病專家詹姆斯.奧基夫(James O’keefe)所說:「每周慢跑九十分鐘,對想在奧運馬拉松奪金的運動員來說遠遠不夠,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活得健康,這運動量正是醫生推薦的水平。」

而現在回想起來,究竟是巧合?還是天意呢?

就在我考慮是否應持續再跑四二‧一九五全馬里程的那年秋天,我報名「台北國際馬拉松賽」失敗!因為志在參賽者太多了,網路連線才一開放,三萬個名額立即秒殺!我動作稍慢,遂無緣取得這已熱血參與了好幾年的賽事門票。

第二年春天,報名「陽明山半馬賽」,我再度失利!

但稍早之前為比賽而預訂的陽明山溫泉旅館,卻一舉成功,於是參賽不成,倒意外享受了一個愜意的泡湯之旅。

有了這些失敗經驗,因此第三年,網路報名還未開始,我便上線鵠候,終搶得頭香,取得「陽明半馬」參賽資格,隨後又順利訂妥溫泉旅館,正興高采烈規畫浪漫的半馬假期,忽然,一個攪局的強颱登陸台灣,打亂一切,舉辦單位宣布比賽取消,結果,期待已久的半馬溫泉之行竟真正「泡湯」了。

自此,我便不曾再報名任何比賽。

且在閱讀了更多相關的運動醫學知識後,逐步修正自己的跑步理念、方案。

記得曾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那值得競爭的賽跑,我已盡最大的努力;當跑的全程,我已跑過了;當守的信仰,也守住了……」

而既已努力跑過,是否,我們便可毫無牽掛、遺憾地向全馬這事說再見了呢?

的確,我想,一生中有幾次全馬參賽經驗是好的。

但或許真的不必太多。

雖然報名失敗的經驗,曾令我感到失望、掃興,甚至挫折。

但如今,我卻由衷感謝這些不符預期的挫折,在當時如潑冷水般,讓我從全馬與參賽狂熱中冷靜下來,開始重新解讀馬拉松一詞的真義,並跳脫單一視角去思索馬拉松的可能性;更重要的則是,讓我忽然之間頓悟:

在全心全力奮進向前、邁步奔馳之外,其實,人生還有一種也很美好的選擇,那便是──停下腳步,微笑放棄!

於是,在放棄了會導致足跟疼痛的跑步模式後;在放棄了四、五個小時的長跑練習、改為三、四十分鐘的健身短跑,並把因此多出來的時間拿來悅讀、寫作、健走、逛書店、學日文、蒔花弄草、陪我的愛貓、關注環保議題、研究省時料理、做簡單的重訓,甚至什麼也不做只是快樂地發呆……之後,延伸這放棄哲學,我開始更進一步思索自己生命中是否還有其他同樣也該放棄和斷捨離的思維、行為、事物,與人生選項?以及,放棄它們後,在原來的廢墟上,應如何去從事幸福、快樂建設的新可能?

走過這一段全馬歲月,是的,我終於明白,有一種建設性的選擇,它的名字叫──放棄!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