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長存】永年橋與常家戲樓

THE MERIT TIMES
文/馮雁軍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文/馮雁軍

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蘇州黎里一帶自然災害頻發,民眾苦不堪言,許多人家生活艱難,尤其是一些從安徽等地逃荒的難民更是雪上加霜。這時,卻傳來一個好消息:里人陳永年要在染字圩與墨子圩之間造橋,只要到工地上幫忙,無論老幼、出力多少,一概管飯,保證吃飽。

黎里西鄰太湖,地勢低窪,建橋工程浩大,施工難度極大。陳永年拿出錢糧,組織難民和鄉人挖土填河,修濱築堤。一時間,上百人的工地上熱鬧非凡,工棚裡的飯菜熱氣騰騰,受盡飢餓之苦後飽餐的人們精神抖擻,神采飛揚。

橋基初成後,陳永年又派人買來石料,請工匠為橋正中的大方石上鑿刻一幅〈五蝠捧壽〉圖。

石橋竣工後,闔鎮民眾對陳永年感恩戴德,將其捐建的石橋命名為「永年橋」;但陳永年堅持不受,乃以所處地理方位命名為「道南橋」。兩百七十五年後的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道南橋重建,闔鎮士民終於將橋更名為「永年橋」。

如今,老橋雖歷經風雨滄桑,依然堅如磐石。

無獨有偶。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全中國遭受三百年不遇的大災,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山西、陝西等北部五省許多田地絕收,災情最重的山西三分之一人口死亡,哀鴻滿目,餓殍遍野。

面對災情,山西榆次巨富常家捐出三萬兩白銀賑災,在街頭廣設粥棚,施捨救濟窮人。同時,還做出一個當時令人費解的重大決定──建戲樓;並宣布,只要到工地上搬一塊磚、撿一片瓦,就供一天的飯。誰也不知道這個戲樓要建多大、建多久,只有常家心裡有數,一切根據前來做工的人數設定建築的規模和進度。

旱災持續了三年,常家戲樓就建了三年,成百上千的災民靠以工代賑得以生存。建成後的常家戲樓被稱為「北祠堂」,時下有「中國民居第一祠堂」之稱。

黎里陳家和榆次常家,皆是地方巨富,都選擇在許多人感到生存無望的大災之年,建造原本不在計畫中的宏大工程,並且宣布:只要到工地上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就管飽。

這種普善之舉的背後,隱藏了施捨者的超凡智慧:給受惠者以尊嚴!

陳家石橋與常家戲樓的捐建,如果換成現在,就是另類的沒有開工儀式、沒有竣工剪綵,更沒有搭台子、拉橫幅、放鞭炮、拍影片轉發社交媒體之類的作秀之舉,堅守給卑微者以尊嚴的底線的工程,「悶聲發大財」。

正是這種另類,遠隔千山萬水、跨越百年的黎里陳家與榆次常家,才做出了那樣的事業與輝煌。

其實,財富是過眼煙雲的事,經營之道是技術層面的事,只有緣於內心深處的博愛精神和誠信的做人之道,才是永恆的。陳家、常家的時代早已過去,但他們的高尚品德和智慧卻沒有過時。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