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天下皆喜

THE MERIT TIMES
文/嚴陽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文/嚴陽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唐紀十九》中提到,唐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六六六)封禪泰山後,又想封禪五岳,並於永淳元年(六八二)在嵩山南面營造了奉天宮,做好了相關的準備工作。監察御史李善感卻對此持有嚴重異議。

他以為,近年來糧食歉收,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四夷交相侵犯,兵車連年出動;作為皇帝,眼下應該做的是恭敬靜默地思索治道,以消除上天降下的災害,但朝廷卻反其道而行之,讓老百姓十分失望。作為國家的耳目,他對此感到深深的憂慮。

雖然唐高宗並沒有採納李善感的諫言,但也寬容了他的諫言。而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後面的幾句話:「自褚遂良、韓瑗之死,中外以言為諱,無敢逆意直諫,幾二十年;及善感始諫,天下皆喜,謂之『鳳鳴朝陽』。」

褚遂良與韓瑗都曾經官至宰相,同時也都是敢於諫言的大臣。比如說,當年唐高宗打算廢掉王皇后,另立武則天為后,他們兩人都曾竭力反對。但或許是因為在他們之後,再也沒有那樣資歷的臣子了,加上唐高宗面對臣子的諫言,沒有他父親唐太宗李世民那麼積極與熱情,所以,像褚遂良、韓瑗那樣能夠大膽諫言的臣子寥寥。

沒有了臣下的大膽諫言,皇帝的耳根固然清淨不少,但是否會犯下更多錯誤?或者犯了錯也很難及時得到指正?如此這般,國家和社會是否會出現隱患?儘管大唐王朝從外部看來依然光鮮,可內裡是否不斷被蛀蝕,正面臨傾覆的危險?

這些,唐高宗未必有所警覺,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唐的百姓卻看得一清二楚。所以,當李善感勇立潮頭,向唐高宗發出諫言時,因為看到了希望,所以「天下皆喜」,並稱之為「鳳鳴朝陽」──鳳凰在晨光中鳴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發揮的機會。

而另一方面,唐高宗雖然在納諫方面做得不如他的父親唐太宗,比如提出諫言的臣子往往予以重賞與重用;但也很少加罪於他們,使得言路不致閉塞,少犯了不少錯誤,比如封禪就到泰山而止(嵩山因病終止,其他未進行)。

在唐朝皇帝中,唐高宗李治算是有一些作為的,或許,他對「李善感們」的諫言表現出了一定的寬容,也是原因之一。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