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鍛製技藝傳承人】王國春 銀匠村的非遺文創夢

THE MERIT TIMES
文/記記者羅羽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卡拉村一角。圖/記新華社
王國春在卡拉村鍛造銀製器具。圖/記新華社
在卡拉村的鳥籠文創工坊,苗族手工藝人在編製鳥籠。圖/記新華社
文/記記者羅羽

打小跟著父輩學習銀飾鍛造的王國春,長大後以銀飾為業,先後創辦了自己的銀飾公司和品牌。創業過程中他漸漸意識到,「非遺項目必須形成凝聚力。」經過多年準備,他最終選擇在卡拉村將「銀匠村」的夢想付諸實踐。



看到「小村」裡一批批遊客前來遊覽、體驗,四十五歲的王國春感慨地說:「這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很有看頭。」

王國春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族銀飾鍛製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口中的「小村」,名叫「銀匠村」,是一個坐落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卡拉村東部的「村中之村」,由他投資、設計、建造。在這裡,遊客可以體驗苗族銀飾鍛製、蠟染、刺繡、古法造紙、鳥籠製作等多種非遺項目的設計、加工過程。

「銀匠村」依山而建,占地面積五十畝,共有房屋三十多棟。遠遠望去,房屋高低起伏;遊走其中,亭台樓閣,別樣新穎。王國春說:「雖然名叫『銀匠村』,但實際上是集合了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遺村』。」

「我的目標是實現非遺項目的『產業集聚』和『文化融合』。」他說,丹寨縣擁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十項,長期以來,這些非遺項目呈現分散發展狀態,技藝傳承也有待深入開展。

積極宣傳吸引客流

打小跟著父輩學習銀飾鍛造的王國春,長大後以銀飾為業,先後創辦了自己的銀飾公司和品牌。創業過程中他漸漸意識到,「非遺項目必須形成凝聚力。」經過多年準備,他最終選擇在卡拉村將「銀匠村」的夢想付諸實踐。

「卡拉村是『鳥籠藝術之鄉』,具有一定知名度,且背靠景區、客流穩定,村民也很支持。」王國春說。從二○一九年開始,他就馬不停蹄投入建設:首期修建擁有數千平方公尺的研學基地;二期聚焦「銀匠村」主體打造,二○二二年五月基本完工。

「村裡的建築風格以當地少數民族建築為主,輔以創新設計和裝飾。」王國春說,他收購了四十棟丹寨當地群眾廢棄的吊腳樓,將它們打散運回、組合重建,讓它們煥發了新生命。

築好巢還得引來鳳。「我與黔東南州多家高職院校合作,優先保障『銀匠村』的研學發展和技藝傳承。」王國春說,在此基礎上,他邀請當地十幾名非遺傳承人入駐「銀匠村」,並積極宣傳、吸引客流。

非遺項目結合文創

二十九歲的張義蘋是一名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帶動當地數十名婦女從事蠟染製作。「我們主要生產、銷售蠟染產品,入駐『銀匠村』半年來,我為更多學生和遊客傳授蠟染技藝,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拓展了增收渠道。」她說。

「非遺項目要走好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路子,才能取得更大成功。」三十四歲的王秋是卡拉村的鳥籠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過去,製作鳥籠是全家主要收入來源,二○二二年入駐「銀匠村」後,她把鳥籠製作技藝與研學深度「捆綁」,走上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據了解,過去兩年來,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且工程是分期完成,「銀匠村」依然吸引了超過四十萬人次的學生和遊客前來遊覽體驗,並帶動上百人實現就業。

「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王國春說,他計畫打造二十多棟非遺工坊,進一步完善「銀匠村」的功能和產業布局,吸引愈來愈多的遊客前來。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