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李佩甫 閱讀是提升自身的唯一捷徑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桂娟、雙瑞、史林靜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二○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從左至右為作家金宇澄、李佩甫、王蒙、格非、蘇童。圖/新華社
晚春時節,鄭州這座城市該綠的葉綠了,該開的花也開了,七十歲的李佩甫生活按部就班:散步與讀書。圖/新華社
李佩甫在鄭州商都遺址公園內散步。圖/新華社
文/記者桂娟、雙瑞、史林靜

晚春時節,鄭州這座城市該綠的葉綠了,該開的花也開了,七十歲的李佩甫生活按部就班:散步與讀書。

「能夠從大雜院連骨碌帶爬地走出來,是閱讀拯救了我。」李佩甫毫不掩飾對讀書的推崇,「我有幸找到一枝『筆』,稀裡糊塗做了喜歡又適合自己的事,我得好好握住它。」

文學不應是大眾的附庸

一九五三年出生的李佩甫,成長在河南許昌一個大雜院內,字還認不全的時候,就到處找書看,但凡帶字的紙片都要拿來翻一翻。「書本提供的是一個個生活的『沙盤』,一些燙眼的句子,一些不同的生命體驗,對人的一生會起到不可估量的參照作用。」童年時的閱讀體驗影響了他的一生,甚至直接引導他走上了寫作之路。

寫作過程中,李佩甫在以家鄉為中心的文學地域版圖中,發現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平原。從此一馬平川的豫中平原成為李佩甫的據點,他以「地子」的身分開始了對平原的抒寫。二○一五年,李佩甫代表性長篇小說《生命冊》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寫作就是把生活的黃豆,泡成長著根鬚又有著翅膀的豆芽。」在很多人眼裡,李佩甫不是天才型的作家,而屬於苦修派,通過一年年的堅持,「咬住」一枝筆對社會生活做出有深度的藝術表達。「我堅持認為不管怎麼寫、寫什麼,都是作家對社會發出的聲音。我堅持認為,文學不應是大眾的附庸,而是人類生活的先導。」

建立對世界和人生的認知

以下是他接受專訪,談閱讀與寫作:

記者:您覺得寫作中最難和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佩甫:寫作最難的就是重複,認知的重複、情緒的重複、想像力的重複,每次都希望能避開,但又不能完全避開,這是最痛苦的。所以每一次寫作都應該是重新開始,要把上一篇的文字情緒全部熄掉,但思惟是有慣性的,你想重新開始,未必就能重新開始。

情感是寫作的靈魂。作家情感的真誠度對作品質量有很大的影響,文字騙不了人,一旦進入文學深處,就藏無可藏。

記者:您的文學之路靠什麼來引領和滋養?

李佩甫:我的人生得益於閱讀,是閱讀拯救了我,它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吃到了「麵包」,文字裡的麵包。我是工人家庭出身,父親是一名鞋廠工人,三代赤貧。我很小的時候就讀了大量的書,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是家裡最有文化的人了,寫信填表都是我。

因為父母都不識字,所以我是野讀、亂看,凡是有文字的東西都找來。我同學的父親清華畢業,家裡有很多藏書,但由於時代問題,他家的書都鎖在櫃子裡。想看而不得,是非常痛苦的,那時就經常偷家裡的東西去找同學換書。

我讀的第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古麗雅的道路》,就是從那位同學家裡借來的,正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也改變了我的生活軌跡。這是一本有氣味的書:麵包的味道、果醬的味道,還有沙發、桌布和羊毛地毯的味道。雖然我從來沒有見過麵包,但在中國最飢餓的年代,我卻吃到最鮮美的「麵包」。

到青年時期,回城上了技校,我辦了四個圖書館的借書證。是閱讀讓我認識到世界很大,讓我知道什麼是苦難深重,什麼是高貴,什麼是優雅。在書裡,我看到了巴黎聖母院,我讀到了各種各樣的生命狀態,我知道「好」的標尺是什麼。

閱讀是非功利的,是一種滋養,是豐富人生、開闊視野、清洗自己的最好方式。閱讀也是提升自身的唯一捷徑,它在你面前擺下很多「沙盤」,讓你看到你未經歷的各種各樣的人生,走進你所不熟悉的生活領域,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對世界、人生的認知。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