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09】 十大弟子傳-21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102觀看次
大迦葉一向是安心修習他的頭陀苦行。說起他的修習苦行,直到老年,無論在什麼情形之下,或是什麼人勸說,他都不肯中斷他的苦行。靈鷲山說法台。圖/妙熙
江蘇紫金庵──大迦葉尊者像。圖/佛光山提供
十大弟子傳
文/星雲大師

大迦葉──頭陀第一 3

●舍利弗訪問
大迦葉從此以被人尊敬的聖者身分,出現在僧團中。
有一段時間,他和舍利弗同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闍崛山修道。那時,有很多的外道向舍利弗尊者問難,他們提出種種的質問中,有問如來以後有沒有生死問題,要說以後有生死?還是以後沒有生死?或者以後既不是有生死,也不是沒有生死?
關於外道用四問方式來問難佛陀生死的問題,舍利弗尊者便回答他們,唯有這個問題,不能說如來怎樣。
外道不滿意舍利弗的回答,就譏諷道:「這幾個問題都回答不出來的人,怎麼敢稱是佛教教團的上座?所謂智慧第一者,恰如嬰兒一般。」
外道嘲笑著蜂擁的走後,舍利弗徐徐的站起來,穿過滿是綠色的森林,到不遠的石窟中訪問入定的尊者大迦葉。
舍利弗先把外道所問的問題,告訴大迦葉,隨後就問道:「尊者大迦葉!佛陀為什麼對於外道所問的問題,不曾給過解答?」
大迦葉即刻回答道:「如來的愛執已盡,心無煩惱,永遠解脫,他的證悟甚深廣大,是不能以迷情的四句所能問,也不能以言詞回答。唯有這個問題不應問,故如來不給解釋。」
舍利弗聽後很高興,便告辭回到自己修行的地方。
在諸大弟子中,常常互訴互督,互問互審,往復問答的切磋琢磨,所以,他倆的問答本不足奇,但對於大智舍利弗尊者所提的這個大問題,大迦葉能夠隨時答覆出來,由此可見,大迦葉的修道是何等的深遠!


●視察教團時的不滿
有一次,佛陀命令大迦葉到曠野城視察教團中的情形。朝晨,他著衣持鉢入城,威儀嚴肅的行乞。
他經過幾條街道,發現人家見到他都把門關起來,他出城到鄉村托鉢也是同樣的情況。他很懷疑,因為這裡過去佛法很興隆,為什麼現在人民對於比丘一點恭敬供養的心都沒有?
他找到過去認識的信者問道:「佛陀離開曠野城還沒有太久,這裡還有比丘在教化,怎麼大家這麼快忘記對三寶的恭敬,連比丘托鉢都不肯供養?」
那位信者回答道:「尊者!自從佛陀走後,這裡的比丘幾年來大興建築工程,各自建築房舍,說是佛陀允許的。本來,若是修建講堂或精舍,以便弘法和集體共修,這是我們信眾應該護持的,但現時此間的比丘,都是為了個人的安樂,建築很多小小的僧房,挨門挨戶的叫信眾喜捨木料、磚瓦、繩索、運車等,信眾感到這樣的應付沒有窮盡的時候,因此城裡城外的人見到比丘就關門。唉!說來我們真對不起佛陀!」
大迦葉聽後,心中非常難過,他很快的回到王舍城把這種情形報告佛陀,佛陀馬上到曠野城召集這裡所有的比丘,教誡他們不應該強請人家做過分的喜捨。佛陀說:「諸比丘!我的正法流傳,就要依賴僧團的清淨與高尚,人到無求品自高,你們不能向眾生有所要求,你們應該貢獻眾生,你們不能讓信眾看不起。你們重要的任務是弘法度生,不是為自己的住處打算。假若,你們為眾生建築說法的講堂,為僧團建築共修的精舍,而不是為了自己,我嘉許你們的志願!
建築很多小的僧房,供養少數人的享受,這樣會分散教團的力量。門戶對立,各自為政,更容易增加自私的心理!」
佛陀向比丘們說後,回到王舍城,大迦葉留在那裡重新建立人民的信心。
尊者不為自己的住處,不為自己的生活打算,只是忙著把法喜之樂給人,等大家信解以後,他又出曠野城到其他的地方。以教團之禍為己禍,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後,馬上就離開,不為自己有所求而為法工作,他那種崇高的聖者胸襟與人格,實在是值得我們敬佩!


●阿難陀贈鉢
大迦葉尊者為法的真誠,很得佛陀的信任,佛陀對於他,其愛護是無微不至。
在佛陀的教團裡,有所謂六群比丘滿宿等,專門結黨犯惡,佛陀因此制下許多戒律。
有一個時期,是佛陀住在祇園精舍的時候,六群比丘們又在努力的蓄鉢。鉢有鐵鉢和瓦鉢兩種,但由於產地、質料、顏色等的不同,所以分別有鐵鉢、蘇摩國鉢、烏伽國鉢、黑鉢、優伽國鉢、赤鉢等六種。那些六群比丘,在這些鉢中,務求好的鉢,把它收藏在自己的房中,好像在開陶器店一樣。
這六群比丘,從早到晚,不知用功修道,把精神都集中在這些事情上。因為在實行托鉢乞食制度的教團裡,是絕對禁止積蓄金銀衣米財物,所以他們就把興趣移向收藏古董的方面去。
因此,佛陀便禁止蓄鉢,制定戒律,佛陀說,如果誰再蓄鉢,就是犯尼薩耆波逸提戒(捨墮的意思)。
佛陀正要制定這條戒律的時候,阿難陀正獲得一個高貴的蘇摩國的鉢,想贈送給大迦葉,但不巧得很,大迦葉遊化到別國去,暫時不會到舍衛國來。若是依照制定的戒律不可以蓄鉢,則阿難陀就無法將這份禮物贈送給尊者大迦葉。阿難陀只得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佛陀,佛陀便問道:
「大迦葉來舍衛城的日子是那一天?」
「大概要十天內他才能趕來!」阿難陀回答。
佛陀就召集大眾,講說頭陀嚴正之法,並稱讚大迦葉奉行頭陀法毫無缺點,教六群比丘們要跟他學習。最後,由於阿難陀所說贈鉢的事情,特將這條戒修改成在十日以內可以蓄鉢。
由這件事來推想,我們大略可以知道大迦葉在佛陀心中以及在教團裡的地位是怎樣崇高了!


●樂於修苦行
大迦葉一向是安心修習他的頭陀苦行。說起他的修習苦行,直到老年,無論在什麼情形下,或是什麼人勸說,他都不肯中斷他的苦行。
凡是修習頭陀苦行的人,第一要選擇空閒的地方,第二要過托鉢的生活,第三要常居一處,第四要一日一食,第五要乞食不擇貧富,第六要守三衣鉢具,第七要常坐樹下思惟,第八要常在露地靜坐,第九要穿著糞掃衣,第十要住於墳墓之處。修學頭陀苦行,就要過如此簡單的生活,也是清淨的生活。
對於大迦葉這樣的人,不去度眾生,而喜歡離群獨居,過苦行的生活,比較積極的比丘們總不太同情,他利人的悲心可以說值得人敬仰,但他弘法的熱情顯然是不夠。
除了佛陀,與外道辯論、教化僧團中諸比丘的大弟子,就是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尊者,大迦葉是當佛陀與二大弟子在世的時期專心修道,期間或對在家的居士說法。當佛陀滅度後,能夠代佛陀統理大眾的實力,就是在這期間養成的,他如同巨鐘一樣,沉默的時候就沉默,但一遇到因緣,他就可以發出響亮的洪聲。
當初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尊者,也曾勸過他忘去自我,發菩提心來從事弘法利生的真理運動,大迦葉總是堅定的回答他們說:
「關於弘揚正法、教化眾生,我實在是不行,忘去自我,多麼不容易啊!教導沒有信心或惡智的人,我實在沒有那種勇氣和毅力。我願意在自己的生活中,樹立起更艱苦的修行榜樣,讓後來者對於少欲知足的頭陀苦行知道尊重與實行。弘法利生的艱巨任務,全賴你們擔當了。」
聽了大迦葉話後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並不感到失望,反而稱讚道:
「長老能夠在這方面樹立法幢,也是非常難得,佛法是多方面的,各人可以依著自己的志趣實踐自己的理想,我們為長老祝福!」
大迦葉最不喜歡住在竹林精舍或是祇園精舍過團體的生活,他甚至厭惡那裡的和樂環境,他喜歡的是在露天靜坐、塚間觀屍、樹下補衣。他認為屍臭或骸骨,對於修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才更合適。
大迦葉不怕狂風暴雨,不懼日晒夜露,他枯瘦的老年之身,總是住在深山叢林的樹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墓間,對於他的頭陀苦行,任何人勸說,他都不停止。(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