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農貿逆差額 擴至37.5億美元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本報台北訊】農業部長陳吉仲剛訪美回台,除了參加APEC糧食安全部長會議,也推銷我國農產品。不過根據農貿統計,自從中國大陸對台下農產品禁令後,美國不論出口與進口均已成為我國最大農產貿易國,但不管是我國整體農產貿易或與美貿易,農產貿易逆差都在擴大中,對進口農產品依賴日深。農業部則說,進口值增加與通膨、匯率上揚有關。

根據農貿統計,大陸2021年起對我下各項農產品禁令後,該年台灣出口到美國的農產貿易值雖提升到9億2407萬美元,但也從美國進口39億5412萬美元的農產品,逆差達30億3005萬美元;去年逆差額更攀升到37億5540萬美元,創新高。

自美進口的農產品中,又以畜牧業飼料所需的黃豆、玉米、小麥為主,以及雞豬牛等肉品,又或是馬鈴薯、蘋果、桃子、櫻桃等農產品。

農業部國際司副司長洪曉君表示,我國與美國的農貿逆差擴大,主要是我國向美國進口大量黃小玉,但黃小玉價格持續上揚,加上通膨、匯率增加,直接影響進口農產品價格,後續將持續努力擴增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市場。

不僅台美農貿逆差擴大,我國整體農產品2021年出口值56億6918萬美元,進口值則達180億9397萬美元,逆差達124億4248萬美元;去年因出口值減少、進口值增加,整體逆差更攀升到152億3483萬美元。

沒有產業政策

僅有福利政策

農業部說,未來會持續採取多元行銷方式,開發外銷新產品、新市場與新通路,以提升國產農產品外銷量值,增加農民收益。

不過農產貿易業者林裕紘表示,農業部政策完全錯誤,沒有產業政策,僅有福利政策,如何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由於產業會有取代性,當進口產品愈來愈多,可能會加速台灣縮小的速度。

培養談判人才

往供應鏈發展

我國農產貿易逆差擴大,進口農產品愈來愈多。學者認為,面對貿易自由化,這無可避免,但我國擴大農產品進口,國內生產卻也愈來愈多,政策矛盾,建議甫升格的農業部,應培養國際談判專業人才,提高農貿視野,往農產上中下游供應鏈發展,帶動出口,無須執著生產型農業。

台大農經系名譽教授、前農委會副主委林國慶表示,農業實質成長率這幾年在下降,農業貿易赤字愈來愈高,農業永續的環境也愈來愈糟糕,農產品外銷維持不衰退就不錯了。

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則推估,未來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會愈來愈多,對於我國受影響產業,建議規畫離農離牧,寬列農產品受進口損害基金,否則這種生產型農業,未來機會不大,應該要往上下游思考、增加附加價值。

徐世勳舉例,日本談進攻型農業,朝供應鏈上中下游發展;而我國農產品都是到國外展示,沒有帶動力量與附加價值。

徐世勳說,自由貿易協議是政府不可規避的責任,未來市場是愈來愈開放,國際貿易愈來愈重要,但現在談判人才都不見了,若不能積極培育人才,農委會升格農業部要做什麼?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